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自我边界”,它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慢慢形成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不再愿意把超过一定边界的事告诉别人,因为不愿失去安全感、不愿成为把柄或谈资、不愿受别人的控制或指手划脚。
昨天去美发,刚坐好,美发师小袁就就热情地打招呼:姐今天没上班啊?我说:嗯。
他又问:真好,姐在哪上班啊?停了一分钟,我说:不上班。
其实我不想回答。为了不让场面难堪,我还是答了。停的那一分钟,是提醒他:已经触碰了我的心理边界,到此为止。
事实上,如果我说,我是老板,上不上班自己说了算。那他的话题就又开始你做什么生意啊?公司有多少人啊?员工工资多少啊?......
每遇新人,必重复一次,因为人员时常流动,所以遇到过N次,才如此烂熟于心。
他只不过想向我销售一些店内的新项目。
其实,很久前,这里有一位刘姓美发师特别贴心的,他从不问涉嫌隐私的事,每次只是从专业的角度,告知我的发质和头皮现状、什么项目会很快得以提升,我有空可以试试。他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名私人美发顾问,明白困扰我的问题,更明白对策。这才是我感兴趣的。可惜后来人,都不懂其中奥秘。
大凡人们的消费心理,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非因达到某层次的消费水平。不能获得利益,再有消费能力也不会花一分钱。然而很多服务从业人员却经常误认为弄清客户的消费水平,就能有针对性的推销。事实是,对正常人而言,一旦触碰了心理边界,立刻就会引发反感和警戒,从而沟通将无法进行下去,也就几乎丧失了推销的机会。
人们不欢迎那些触碰到自己自我边界的人,然而总有人混淆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在意别人的感受,“无辜”地要问他人不愿回答的问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普通朋友问私企老板:你单位地址?一月多大销售量?利润多少?有多少工人?发多少工资?
他不愿告诉你,不是因为他的企业需要保密,而是,你不是企业顾问,他不喜欢向无关的人汇报的感觉;也不喜欢无关的人知道太多,对自己指手划脚的感觉;还不喜欢无关的人把自己当谈资,也不喜欢自己由此成为社会的焦点,引来不必要的关注。
美容院工作人员问客户:姐你住哪个小区?姐你什么时候来例假?还有更详细的内容。
尽管同为女性,尽管已经接触了很多年,但她依然不愿告诉你。不是因为她不近人情,而是,你不是医生,她不喜欢也没有必要向你汇报,她不喜欢别人对自己了如指掌,也不喜欢自己的空间受到打扰;更不喜欢别人安排自己的时间。
出租车司机问乘客:你从哪里过来?来这里做什么呢?你做什么工作的?
虽然乘客坐在你的车上,但并无法判断你是什么人,他不愿告诉你,因为,你不是值得信任的警察,只是出租车司机。
不论在网上还是生活中,常见初次见面或不太熟的人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对你的各种隐私进行打听,而且是赤裸裸的不容置疑地进行,这些不尊重他人自我边界的结果,必然是人际关系障碍。
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不要对别人的隐私抱有好奇心的,要知道有些事只能点到为止,才能给自己也给他人留下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好友面前,且不可当众揭其所短,扬其隐私,何况普通关系呢?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隐私。
无意间读到我国著名的关于尊重外宾隐私的“涉外八不问”,深感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果然名不虚传。
现将八条及详解摘于此,唯期望国民也能像对外国人一样,对待自己人,因为,大千世界里,万事、万物、万人是一理。
1、收入支出不问。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面积、汽车型号、服饰品牌、娱乐方式、度假地点等。
2、年龄大小不问。特别是外国妇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年龄;慎用“老”字来形容外国人。我们中国人的尊称“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对于外国人来说就好像是谩骂一样。
3、恋爱婚姻家庭状况不问。不要问“有没有恋人”、“结了婚没有”、“夫妻关系怎么样”、“婆媳关系如何”、“有没有孩子”和“为什么不结婚”之类的问题。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之至,甚至还会因此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从而吃上官司。
4、身体健康不问。在国外,人们非常反感其他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中国人见面时往往会很热心地询问对方“病好了没有”、“吃了什么药”、“怎么治疗的”等,这些都是外国人所忌讳的。
5、家庭住址不问(包括住宅电话号码)。外国人不喜欢轻易地把个人住址、电话号码等纯私人信息告诉别人,一般也不邀请外人到家里做客。这恰好与我国的习俗不同。
6、个人经历不问。初次见面的时候,中国人之间往往喜欢打听对方的经历,作为聊天的话题,比如“是哪里人”、“什么学校毕业”、“以前做过什么”,但是外国人大都把这些内容看作是个人隐私,反对询问对方的经历。
7、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不问。
8、所忙何事不问。最好别问“忙什么”、“上哪去”、“从哪回来”、“怎么好久没有见到你”等,以免让对方觉得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