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印象最深刻的是“优雅”,和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的评价“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真是对杨绛最好的概括。
在纷乱的尘世间,于时间的荒野里,她始终守着一颗与世无争的心,情绪平静地对待生活种种,淡雅如兰,素处以默。
杨绛素来是温婉、优雅的代表。她是如何在百年人生里保持独特风华的呢?
1、出身好·真名媛
杨绛,本名杨季康,1911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杨家因世代皆为知识分子而“显赫”于无锡当地。
父亲杨荫杭曾先后任北京、江苏、杭州等地高等司法官员,后辞官创办个人律师事务所。
杨绛母亲,资料信息不多,但父母的婚姻是由长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来、母亲上过学且对文学颇有见解。由此可猜测,杨绛母亲是“大家千金”,毕竟那时婚姻最讲究门当户对。
杨绛的姑母和姐姐们,都在北京、上海的名校就读或任教。
虽然杨绛本人谦逊地说,这样的家世算是“寒素人家”,她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毕竟那时真正的寒素之家,是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的。
父母都爱看书,小杨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并且父亲大力支持读书,凡是闺女爱读的书,必定想法设法给弄回家。
但是父亲也不溺爱,若是给闺女带回家的书长时间没有读,这本书就会被父亲处理掉,彻底消失,这也给杨绛养成了读书好习惯,同时明白应“珍惜拥有”。
父亲曾留学日本、美国,接受过当时最先进的教育,且本人智慧优秀,教育孩子也很民主;母亲温婉娴淑,给予孩子最多的爱。这样家庭里长大的杨绛,既独立理智又性格淡泊。
2、有才华·干事业
杨绛自小就是学霸级别的人物,才华四溢,加之相貌好、性格好,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她永远都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一路高歌猛进。在当时社会她所在大学闹学生运动而停学的情况下,她与几个要好的同学相约去燕京大学考试借读并通过考试。随后杨绛又转考清华大学,再次通过考试。
进入清华大学后,杨绛成了“校花”,不仅追求者众多,老师也对她青眼相加。也正是在清华大学,遇见了她的先生钱钟书。
后来杨绛与钱钟书一起,先后到英国和法国留学。回国后杨绛曾做过上海振华女中校长、清华大学教授等,同时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引进外国文学。
3、贤内助·稳家庭
杨绛最令我佩服的,不是显赫的家世,也不是泼天的才华,而是淡泊心性和情绪管理。
她当得“最贤的妻”的称号。
钱钟书也出身名门,是个阔少爷,才华是真的,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也是真的。所以家庭繁杂事务,由杨绛承担。
杨绛由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大小姐,到洗手做羹汤的家庭妇女,不仅毫无抱怨,还喜滋滋地说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这都是对钱钟书明晃晃的爱呀。
钱钟书是个“巨婴”,日常生活全由妻子打理。就连妻子生完女儿住院期间,他还经常“闯祸”:把墨水泼洒到桌布上、把灯弄坏了、门弄坏了……还得妻子安慰他:“没关系,我会洗,我会修……”
他只管潜心做学问,顺便对妻子吹吹“彩虹屁”,所以钱钟书有“誉妻癖”是当时朋友们都知道的。
事实上,钱钟书与杨绛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琴瑟和鸣”是建立在杨绛的牺牲之上的。
她爱他,所以甘愿牺牲自己的发展而站在他的身后,一切以他为先。即便如此,她还是早于他而扬名于世。
杨绛凭借话剧创作《称心如意》、《弄真成假》而在文坛崭露头角时,钱钟书的《围城》刚开始构思,尚未动笔,后来也是因有杨绛的催促和监督才能顺利写完。
要知道,杨绛是个职场妈妈,上班带孩子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而钱钟书只需要做自己的工作,别的一概不管。
且杨绛对这种家庭模式,从来不曾觉得不妥,更无半点怨言,只因她崇拜他的才华。
可是才华,她自己丝毫不差呀。所以他们家庭的美满幸福,完全在于她这个“掌舵人”的强大和知足。
结语:
杨绛先生晚年写于《人生感言》中的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在她105岁的年华里,她是真正的大女主,才情有之,技能有之,幸福有之,优雅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