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在当代中国养育一个孩子的最大成本、最大代价是什么呢?是钱吗?是时间吗?好像是,但又不确切,因为那不是养育者们最痛的痛点。毕竟,钱和时间,一开始就是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的东西。
那么,他们最不愿意支付的成本、代价是什么呢?
也许是:他们不得不再度和“中国式教育”正面遭遇。
想当初,经过了12年的淬炼磨折,当他们把最少也有半人高的教材教辅试卷真题,成捆卖给收废品的大叔时,他们心花怒放,一身轻松,心想:我再也不会回到这个噩梦里了。也许我会功成名就,也许我会碌碌无为,但至少,有生之年我再也不会钻进应试教育这口高压锅里。
可是,没有想到,转眼之间,他们又回到了原地。这一次,是牵着孩子。
教育,教育,教育……你能躲得掉吗?它如影随形,从你记事时开始,到你头白时为止。
学生的不快乐,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从小就有那么多人关心你的生活和学习,一切都是为了某个未来的目标。总之,你必须努力,否则就对不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从学校到家里,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还有各种补习班填满剩余的空隙。
你被安排在各种科目、项目上,与周围的同龄人比赛。就算你再优秀,也总有几个领域的竞争会狠狠地教训你:对不起,你还优秀得不够。而在各个领域都无法胜出的那些天资平平的孩子,则更是被打击到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你郁闷,颓丧,提不起劲,只想到游戏、网络的世界里去安慰自己。可是,身边那么多人虎视眈眈、严防死守,再想一想,今天还有那么多功课没有完成,明天还有更多的事等着你——你只能逼着自己去学习。
只有心灵的钝化能帮助你。越麻木,越没有感觉,就越能适应。
与之相伴随,家长的不快乐,也一点不稀奇。
从陪着孩子上早教班、学英语、学画画、学钢琴开始,你殚精竭虑,研究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你买学区房,花钱,托关系,挤破了头也要把孩子塞进好学校里去。
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你还要陪着孩子做作业,关心Ta每一次大小考试。孩子在竞争中备受打击,你也在横向比较中饱受刺激。周末,你带着孩子在各个补习班之间穿梭,就为了给Ta增加点竞争优势。坚持过着十几年没有夜晚、没有周末的日子,是中国父母的专属待遇。
你以为你呕心沥血,孩子就该明白你的苦心。可是,Ta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缺乏生气,对你也渐渐淡漠、远离。
孩子不快乐,就怪家长和老师管得太紧。家长不快乐,就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怪老师不该把责任都推到家长头上去。那么,老师不快乐,又该怪谁呢?
好多人羡慕老师有两个假期。然而,一位典型的中学班主任,早上守早自习,晚上守晚自习,每天从7点半工作到晚上9点半,整整14个小时。换算成8小时工作制(以每周5天计算,排除放寒暑假的两个月),相当于他们每年工作17个月还有余。
当初我埋怨老师们把考试安排得太密集,现在想想:我们考了多少试,他们就出了多少题、改了多少卷子。关于教育,他们何尝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他们何尝不想教得更灵活、更有趣?可是一步一步,都得按照考试大纲来,因为学校和家长都管他们要成绩。
操心学生的安全,操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操心学生的学习状态……最怕晚间手机响起,会不会是哪个孩子还没到家?哪个孩子还没回寝室?
学生、家长、老师,每一个都不快乐。我们的教育,是从什么时候陷入了僵局?
很想问一问——确定、肯定以及一定——只要在一科一科的考试中胜出,就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吗?只有在一科一科的考试中胜出,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吗?
最近在连岳的文章里,读到了一位母亲的留言。她说,她的女儿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好学生”,成绩一直排在班里最后几名,但她没有怪过她。高二会考之后,确定女儿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了,她就送她去上海的国际学院学服装设计。女儿学得很努力,三年学完四年的课程,拿到了学士学位。如今,她设计的制服已经被一家五星级酒店采用了。
她的女儿很幸运。虽然她天资普通,但却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般家长最最缺少的包容和耐心。她的弱点被淡化了,她的长处被发现了。于是,她就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最近还听了中学老师范美忠的演讲。他在演讲里提到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那是对她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舞会。可是,继母为了阻止她,把一捧豌豆扔在了灰堆里,并严令她,必须把豌豆全部捡出来,才能去参加舞会。
灰姑娘只好埋头捡起了豌豆。捡豌豆对她来说,是件没有意义的事,但她却不得不做。幸好有仙女帮助她,小鸟们都来帮她捡豌豆,很快就捡完了。
范美忠说,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作为教育者,都别去扮演继母的角色,别把更多的豌豆扔在灰堆里,别强迫孩子、督促孩子去捡豌豆。
每一个教育者,都该是小鸟、小仙女,帮孩子捡豌豆,帮孩子缝制舞裙,帮助孩子去发现、去参加那场最重要的舞会。
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
那位母亲,就是她女儿的小鸟、小仙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