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三毛曾经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是那个时代文学界的领先人物,她从小性格孤僻,经常做出一些让常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举动,但她的洒脱和才情到现在也非常人所及,所著作品更是成为经典,受到多人的喜爱。我们通过她的平生赋力了解到,她所拥有的才华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高的学历,很大程度上是归根于她从小爱读书,以及她离家后的人生经历。即便是三毛,也不否认是书籍支撑她走过那些无人理解的岁月,是读书使她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或许读书一天两天没有效果,但是坚持长期有质量的读书,不仅仅可以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提高,更能启发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
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电子产品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隐患,很多人无节制的使用电子产品,玩游戏,看剧,“瞎忙”成为大家不再阅读的借口,我们也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可以专注的学习一项技能。电子产品给大家带来一种足不出户也可知天下事的错觉,很多人开始沦为“社恐”,传统的书籍阅读渐渐被大家抛之脑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子产品所带来的隐患已有愈演愈烈的的趋势。电脑占据了我们上班的时间,手机占据了我们的休息时间。大家都习惯了电子产品不离手,开始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别的事。本来可以随时利用手机查阅资料,利用手机获得信息,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网民”的增多,社会的风气易受影响,大家也因为网络变得浮躁,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网络带给我们的知识逐渐不再积极向上,开始充斥着个人言论,一些人更是大肆宣称:“读书无用论”,自己忘记了书本带给自己的知识,读书带给自己的好处,也试图去影响他人,有的甚至利用网络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
这是个民主的社会,大家都有自己的三观,对于事和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读书也是一样,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就像是文化产业的分界线不读书的人从不觉得读书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虽然我很疑惑,他们想要获取某方面的知识时,是从哪里查阅资料的。我们大都经受过很多年的义务教育,我可以理解会有一些不爱读书的人,但是有些人就像活在中国的体制教育之外,一旦大家有讨论到书籍他们就开始传输“读书无用论”,有的甚至会以自己浅薄的了解,去批判某一位作者的作品,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相反,那一些坚持读书的人在你们讨论某些话题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总能让你受益匪浅。面对这种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总会让人心生感慨。读书所带给人的好处,也只有习惯读书的人才能懂,要坚持在大环境下不受影响,坚持读书能带给我们好处,只有我们细细体会,那看似细微的习惯所产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深远。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的作者日本作家赤羽雄二,他在麦肯锡工作了14年,一手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作为一名咨询师,他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领域的知识。在他工作极度繁忙的情况下,他也坚持合理的运用时间,制作阅读计划。这跟现在的很多人都相反,有些人往往会因为工作而放弃自己的阅读计划。而他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一书有说到,在他需要了解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他会花费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让他产生这样做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结合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把自己实践后对自己有益的方法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这本书里,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擅长阅读,并坚持读书的人,在工作上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
一、网络知识和书本知识的区别
时至今日,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而最普便的要数通过网络搜集和阅读书籍获得。关于这两种获得知识的渠道,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读书法》里告诉我们,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知识,能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我们常常会为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大声喝彩,很多报道的产生跟事情的发生基本上先后进行。但是通过这些年的总结,我们会发现,网络知识也会受限于网络。
网络:
1. 网络上的信息不具备系统性
2. 网络上无法获得涉及事物本质的深层次的知识
“网络上的信息适合了解新的事物,原因在于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短时间内写成、较为浅薄的知识,即使大量阅读,最终也很难加深自身的见识”。
书籍:
1. “书所特有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都被凝缩在一本书中”
我们想要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对网络知识和书本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网络知识的便利性是书籍不具备的,但是书籍的系统系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我们在了解当下的一些最新报道时,网络是主力,几千字的一篇文章足够我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这些相对零散的知识,很可能会略显单薄,想要深入了解某方面的知识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首先网络上的文字有着字数的限制,一篇报道大多不超过一万字,那么它能够报道的内容,往往十分的有限,毕竟有很多的内容要写,内容过多会显得主次不分,小的篇幅,整体又会比较零散,这对于我们积累素材并不十分有利。但是读书可以帮我们完成,一本书的字数长达几十万字,一个章节的内容通常只叙述一个知识点,从各个方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这件事。其次,一篇报道素材的积累到文章的完成,对于专业的编辑来说可能只需要一天的时间,而一本书从开始的构思到完成的时间,即便是专业的作家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甚至长达几年。同是作家思想的精髓。如果说一篇报道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是书籍却能从生活,从工作,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可想而知,报道能够让我们发生“哦,原来这件事是这个样子的”,那么读完一本书籍可以让我们产生“哦,这件事还可以从这个方面去分析,下次看别的书我也要注意”,两种获得知识的方式带给我们的知识有很大的区别。
二、读书的重要性
是人都有欲望,都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势必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当这成为我们的目标的时,我们先要去搜集更多的相关知识,我们都知道,更多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这个行业的大趋势,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网络和书籍的力量。有些人可能会说既然网络的知识过于单薄,书上的比较系统我们多读一些书就可以了,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读书法》这样告诉我们,“在阅读书籍的同时,经常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不断深入挖掘自己的想法并持有独到的见解,这样才是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书籍有系统的知识,集合了各个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作家经过了深入挖掘,更能带给我们新的启发,展开联想,而网络上有最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品以及行业的走向。我们阅读多本书籍可以了解作者的想法,以及作者当时的时代,对于这个产品或者行业的看法。相较于书籍信息的集中性。网络上则集合了更多人较为零散,每个阶段的不同看法,因为相同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向相通性,所以往往这些报道结合书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分析这个产品或者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为什么坚持阅读
没有人想要体验失败的结果。那么进入某个行业时,我们就需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与某方面相关的知识,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读书法》里告诉了我们他的办法,当他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时,他会先集中阅读相关行业的10本书籍,对事情先有个了解,这样在接触时你才不会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方法其实适用于现代的很多人,我们常常会突发奇想,想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怕自己坚持不下去,导致事情一再搁置,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先买几本相关书籍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这项技能,去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对这项技能感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花费较小的成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便于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做选择时,少走弯路。
我们都曾茫然无知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说前二十年是我们在学习如何生存。那么后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面对陌生的一切,我们曾惶恐无知,我们跟父母学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是大人教会了我们生存的本能。后来我们开始读书学习,读书教会了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吃饭睡觉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学习和阅读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源。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读书法》说“意见和想法是无法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书籍能够给我们带来拥有思考的契机”,坚持读书能够扩大我们的视角,看待事物的广度和看待人物的深度,通过某一知识联想到某一事物,或者因为某件事激发了自己其他的想法,都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的,坚持阅读,从书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契机,坚持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