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进度:
第一天(P3-P11)
前言 管理是什么
德鲁克说,管理是组织的一个器官。这说明管理是因组织而来,是为了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行。管理本身没有目的性,它的职能是统一组织,统一组织的正常运行。
1 管理的基本命题/3
通过市场交易法则,获得生产三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创造物质财富,获取剩余价值或利润。但是,这个主张并不符合真理,并不符合天道。真理何在?显而易见,劳动力不是商品,不能把劳动者说成劳动力,不能把劳动者当作资源,与资本和土地相提并论。
磨洋工这种事情很好理解,因为劳动者和老板不在一个利益平台上,劳动者拿工资,老板或工厂主拿利润。工资高了,利润就少,老板就不乐意;工资低了,劳动者就不干。两者都在算各自的投入和产出,都在谋求更高的“产出/投入比”。
2管理理论的产生/7
泰勒把劳资两利的思想形象地比作馅饼,也称馅饼理论,即劳资双方应该首先考虑合作,一起把馅饼做大,然后再考虑如何分割利益。
在后来的十多年里,理论研究偏离了劳资两利的主题,而是一直在探索如何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动机。
3理论研究的推进/10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浮出水面,谁也无法忽视其存在,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与工厂主或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等。职场已经不再是一堆资源要素的集合体,也不是资源要素配置的场所。
第二天(P12-P20)
4组织理论的产生/12
.无论是工商企业还是政府机构或宗教团体,命脉在“组织”。什么是组织?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共同目标展开协同的行为关系。
.一个组织的存在取决于两个条件,即共同的目标和协同的意愿。经理人员的行为应该指向这两个条件:不断地进行沟通协调;维持一个组织的存在。
企业就是一个社会或一个社区,就是一体化关系体系。一体化关系体系不存在了,企业也就不存在了。
.在知识劳动为主体的企业中,很难把各方利益组织起来,构建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组织往往是短命的,经理人员的职能或作用是有限的
感悟——在这个地方就想到《梅奥的本质》当中,说的梅奥诊所首先完成了企业性质的转变,转变为非营利组织,资本主义管理方式向人文主义管理方式转变以后,以盈利目的转向价值创造为目的,那这个企业才真正有了组织和发展,各方才能形成一体化关系!
5组织理论的困境/15
统一价值立场的前提条件是:高层领导必须是一个道义集团。如果领导阶层只是一个利益集团,就无法统一大家的价值立场,就不能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离开了这个必要条件,经理人员的努力只是工具、方法和技巧上的事情,只能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上实现一体化,只能是物的连接,而不是人的连接,更不是人心的连接。
6被误读的组织理论/17
企业的文化和领导力的关键是企业创立者的觉悟,从一个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营利性组织,转变为企业多数人谋利益的非营利性组织,而不是泛泛地讨论企业文化和领导力。可以说,百年企业是觉悟者的事业。
7分工与管理/19
没有劳动组织的概念,企业就成了一个人的企业,就成了老板一个人配置资源的平台。
第三天(P21-P32)
8组织与管理/21
.企业应该是一个组织,组织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协同行为的关系体系,而这种协同不能靠命令,只能靠共同的价值观或决策的价值前提。
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阶层是一个道义集团。所谓道义集团,就是企业领导阶层应该在利益之上有更高的追求。
.管理不是组织的一项职能,而是企业的一项职能,是组织机构的一项职能。管理职能支撑的是分工基础上的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应该理解为组织机构或企业。
9分工与组织/23
企业必须围绕着价值创造的流程及其能力进行分工与组织。而且,这种分工与组织的长期稳定性与始终一惯性,是由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就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10分工理论的错误/29
可以断言,分工理论并不符合自然道法,由此发展起来的产业社会的发展逻辑终究会走到尽头,互联网也许是改变产业逻辑及企业性质的手段。
思考题/32
1.管理因何而来?
管理是因组织而来,是为了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行。管理因分工而来,是为了弥补分工理论的缺陷而来,只是落实这个分工与组织原则的手段。管理也是把故事变成现实的一项职能,或者按故事的构想,包括遵循制度化的顶层设计、企业的原则及性质,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作为看得见的手,依靠合法性的权力发挥作用。
2.组织为何而来?
组织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协同行为的关系体系,而这种协同不能靠命令,只能靠共同的价值观或决策的价值前提。分工导致的结果是供求分离,在工厂内部就是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之间的分离,需要把它变成一个整体,即“一体化”。一体化就是组织,一体化的状态就是组织状态。管理职能支撑的是分工基础上的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应该理解为组织机构或企业。
3.管理与组织有何区别与联系?
管理只是有效组织的一种工具,只是组织有效性的一种工具。管理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分工之后的一体化问题,以弥补组织理论的缺失,等到组织理论问世之后,管理就成了组织的一项职能。管理不是组织的一项职能,而是企业的一项职能,是组织机构的一项职能。
管理理论到组织理论,应该用于指导企业的顶层设计,包括建立共同利益的平台,以及统一全体成员的价值立场,帮助企业当局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提高了劳动者阶层的地位,使他们从劳动力资源成为企业中一个个体的人,进而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也使企业成为一个社区,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
在高层领导是一个道义集团的组织里,管理的重点放在价值立场的统一上,然后让那些与执行相关的人员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之中,就可以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唤起协同的意愿, 实现技术和经济层面上一体化,实现人心的连接,进而实现社会和心理一体化!
第四天(P33-P43)
管理的职能/33
管理是什么?比较一致的说法:管理是一项职能,是企业的一项职能。
1管理与管理者/35
管理绝不是一般的职能,不能与其他职能相提并论,管理是一项特殊的职能。
2管理的五项要素/37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是管理职能的五个要素。
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关注到事情的全过程,关注到事情的关键节点,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如同孔子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管理的有效性是一项技能,是管理者后天在实践中习得的一项技能。这种技能可以理解为一种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和经验,最高的境界就是艺术,属于玩家耍的手艺。
3管理的任务/40
德鲁克给出了另外一种思路,认为管理是企业或组织机构的一项职能,管理本身没有目的性,管理的目的统一于企业,是实现企业目的的一个手段。换言之,不能为管理而管理,经理人员从事什么工作或者选择什么事情去做,必须依据企业的目的,依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转化出管理的任务!
总经理必须关注企业的成败关键领域,如果成败关键在商务活动领域,那么总经理就必须更多地关注那里的事情,必要时亲自披挂上阵,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把事情做正确、做出结果来。
何况决策不是一件拍板的事情,老板也不是一个老要拍板的人。在做出一项决策的背后,更多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机会,包括资源整合或合作的机会
第五天(P44-P53)
4管理职能的特殊性/44
作为管理高层的总经理,必须在企业成败的关键上下工夫,在必要时赤膊上阵,亲自操刀,选择正确的事情,并把事情做正确。
管理中层的主要任务是使系统有效率,或者使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工作体系有效率。
管理基层的主要任务是使员工有成就。
管理职能,真正的落脚点是管理体系,而不是部门或职务。管理体系必须时时刻刻把五项要素当作纲领,当作管理的总体要求,确保企业始终处于整体一致的状态,或者说,使整个企业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保持分工一体化的状态。
5对管理职能的误读/47
领导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一种行为关系,涉及领导人的品格和行为方式,并且贯穿于人际关系的始终,而不是把控一件事情的关键节点。
决策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普遍存在,极端地说,企业中每个做事情的人时时需要做决策。
管理关注的是更高的层面,即企业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管理是企业的一项职能,不是组织的一项职能
管理要杜绝的是浪费,要剔除的是没有功效的事情,要防范的是负能量的人和事。
6管理工作的存在/50
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两件事情: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把事情做正确。还可以加一句话,做出成果来。如果以终为始,就不需要这句话。
这就是法约尔厉害的地方,他才是管理大师中的大师,他从实践的经验中感知到管理的存在。在生产作业流程的背后,存在着分工之后的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如果不清楚这一点,或者没有这样的素养,就根本当不了负责人或总设计师。这个素养就是管理,就是管理职能的五个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第六天(P54-P64)
7被实践误读的管理/54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是生产要素,分工之后的一体化似乎只有一种选择,把人变成机器的附属。这种分工一体化的特征是工位之间的一体化,一体化的连接方式是加工件之间的公差配合。属于“技术—经济”层面上的事情,是物与物之间的一体化关系,而不是“社会—心理”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的一体化关系。
按日本丰田公司的要求就是,一次做对,次次做对。这样就实现了高度专业化分工之后的一体化,即把每个劳动者完全编织进了流水生产线之中,实现了“技术—经济”过程的一体化。
8经理人的产生/58
福特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基于企业的性质及经济学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买卖关系,就是生意伙伴的关系
看来普遍的觉悟还要靠成功企业的示范,以及理论工作者的引导。对理论工作者而言,这不是道德的命题,而是合乎商道的理性选择,不能靠心灵鸡汤。
思考题/63
1.管理是什么样的职能?
管理是一项职能,是企业的一项职能,绝不是一般的职能,不能与其他职能相提并论,管理是一项特殊的职能。管理职能的五个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有效性是一项技能,是管理者后天在实践中习得的一项技能
2.为什么人们给不出管理的定义?
不清楚管理的职能工作是什么,或者说,有关管理与管理者的工作是什么,至少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管理职能无法落在部门的形态上,只能把管理职能落实在职务上!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两件事情: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把事情做正确。
3.谁是管理者?
从逻辑上说,为管理职能工作的人就是管理者;或者说,管理职能的担当者就是管理者。管理者不限于经理人,对企业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构建与维护,直接做出贡献或直接发挥作用的人,他们也应该算是管理者,是承担管理职能工作的人。
第七天(P65-P74)
管理的体系/65
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在于,依靠管理当局及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努力,依靠他们的专业性才干以及对共同事业的忠诚,围绕着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对各项专业职能工作进行统合,并且使统合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形成良性互动。
1管理体系的存在/67
管理者必须与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及最终的成果有关,要成果导向,为最终成果做贡献。
很多经理人实际上不是管理者,而是处理者,是老板的助手或帮手。企业挣钱的本事是靠老板,靠外部的资源和关系或人脉关系,企业内部并没有发育出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
2管理体系的构成/71
掌握技术和知识的专家顾问、业务代表、市场调研人员、信息管理人员等,也是支撑管理体系的经理人员。他们虽然没有直接的下属,却对企业的最终成果产生直接而关键的影响。
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除了部门的经理和人事体系设计的专家以外,其他人都不是管理者,不是企业管理职能的担当者,他们从事的是辅助工作,属于管理方面的辅助职能的部门。
第八天(P75-P86)
3管理体系的演进/75
企业的管理体系也延展开来,它针对的不再是生产作业过程,而是企业价值创造全过程。
管理体系的目的,不仅要提高效率,而且要创造财富。按照德鲁克的说法,不仅是提高企业的绩效,还应该使现有的资源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或价值。更重要的还有,培育功能型的团队,培养后期的经理人才。
无论老板愿意不愿意,经理人员的职业性只能体现在照章行事上,而他们的荣辱去留应该由制度说了算,至少不完全由老板说了算。
4管理体系的突变/79
竞争对手总会想方设法利用供求关系逆转态势,把竞争引向深入,引向顾客端。竞争的格局由此改变,从满足顾客的需求转向争夺顾客,从而使供求矛盾愈演愈烈,最终会迫使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倒转过来,统一于顾客的需求。
企业中的事情就不能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尤其对那些量产量销的企业更是如此。对职业经理人来说,要更多了解顾客的需求,而不是听从老板的要求,除非老板的要求合乎顾客的需求。
企业必须依靠知识劳动者,依靠专业化的高端团队,建立管理当局以及职业经理人阶层来驾驭各部门,构建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尤其在社会/心理层面上,而不只是在技术/经济层面上,构建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构建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说白了,就是对企业中的所有人一视同仁,以激发所有人都愿意为顾客做贡献。
5管理的合法性/84
管理合法性的基础只有两种:一种是企业的所有权,名义上在股东大会,实际上在老板手里;另一种是企业的根本大法,如同一个国家的宪法或宪章。
职业经理人阶层虽然有自由裁量的空间,他们也必须按照“发展企业、成就顾客、超越对手”三者平衡的要求,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否则很难体现出他们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产业社会也一定会向自然道法回归,这里的关键是加强企业的制度理性。按照西蒙的说法,企业是实现社会目标的一个有效工具,关键是提高每个人的理性程度,其中应该包括老板个人的理性程度。
第九天(P87-P99)
6二次创业的实质/87
企业内部依靠有形的手,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外部依靠无形的手,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想把这种老板个性上的权威,转化为制度理性上的权威,转化为管理当局说了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又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难在哪里?一是创业者老板愿意不愿意放下,二是职业经理人阶层能不能担当得起来,麻烦在于两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说白了,老板要愿意放下,职业经理人阶层要愿意担当。
如果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的名誉、利益、身份和地位得不到制度的保障,那么他的行为举止就不可能依靠理性的制度去做,就不可能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相反,他很有可能是明哲保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每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可以不相信老板,但绝不可以不相信制度;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个职业经理人,唯有确立起制度的保障,才有可能跨越人的寿命,使企业持续发展。
二次创业的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三思而后行,百折不回头;必须亲力亲为,亲自操刀。二次创业不是别人的事,是创业者老板自己的事。
思考题/92
1.管理体系与行政体系的区别是什么?
行政体系不等于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与管理职能相对应,一般而言,行政体系没有管理职能要素和管理原则的内涵,也没有职业经理人阶层及管理素养的支撑。在行政体系上的经理人员,往往不从事管理职能工作,不从事价值创造的活动。管理体系是由管理当局以及职业经理人阶层构成的
2.行政体系如何向管理体系转变?
老板及企业当局,需要从行政权力体系中解脱出来,转变为管理当局,转变为管理者,并依靠职业经理人阶层,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如果一个老板看不到这一点,看不到正在发生的未来,看不到现代企业需要一个管理当局及职业经理人阶层,那么企业的生命活力就不可能进一步得到强化或维持。
3.企业家和商人有什么区别?
商人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企业家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按照理想的状态形成自己的追求,形成企业的使命,把眼光放得远一些,追求放得高一些,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寻求或邀约志趣相投的人,形成企业的治理结构,不断努力,直至企业的性质改变,变成一个全体劳动者的共同体。
管理的层次/93
失败不是晴天霹雳,突然降临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在系统中植入了失败的种子。随着系统的发展,失败的种子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不仅吸收系统的营养,而且还会不可逆地把系统拖向失败。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一种常识,而是一套系统的知识,其中大部分知识不为常人所知,还没有成为常人习以为常的知识。
1管理的三个层次/96
在这个功能型社会中,每个企业都必须参与到这个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之中,提供有限的产品或服务,依靠这个体系维持自身的再生产循环,并为社会的再生产提供支持和帮助。企业与社会,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一个企业有没有存在价值,主要看其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上下游企业乃至于最终消费者都离不开你的时候,企业就有了存在下去的价值和理由,也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金钱本位的时代,一定会被知识本位的时代所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定会被人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与此相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化体系,一定会被自下而上的管理化体系所取代。
官僚体系及专业职能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即所谓跨中间层或去中介化。
首先,基层管理的职责是使工作者有成就。
其次,中层管理的职责是使系统有效率。
最后,高层管理的职责是使企业有前途,使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有未来。
要想做到这些,必须从根本上唤起全体知识劳动者的良知和良心,站在公司或共同体的立场上努力工作,发展自我。
第十天(P100-P109)
2高层管理的职责/100
如何使企业有前途?梅奥诊所的实践是,最大限度地唤醒知识劳动者的良知和良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心全意地为顾客或患者服务。
战略不是做未来的事,而是要做现实的事,要立足于现实的事情,使现实的事情,做得更具有未来的战略意义。
董事会或管理当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全体员工的良知和良心进行管理。一个企业只能在精神境界的范围内成长,只能在从最高层领导到最基层员工都认定的精神境界范围内成长。要想使一个企业持续成长,必须不断地提高全体员工的精神境界。
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劳动者的自我引导力量?与知识功劳动者能不能肝胆相照?作为高层管理者,梅奥兄弟已经尽力了,他们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了,即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如果企业的老板拥有绝大部分股权,那他本人就很难保持公司的立场,很难按照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大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一个人想要觉悟,想要活明白,是很困难的。百年企业凤毛麟角,这不是危言耸听。
在产业社会,唯有善举和善意,才能赢得普遍而持久的尊敬,激励更多的人向着更高的文明前行。
3梅奥诊所的实践/106
梅奥兄弟俩都希望给员工以合理的报酬,并做到老有所养,但不希望他们的子女在应该工作的时候荒度人生,不希望他们的子女在应该工作的时候待在迈阿密的海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于看到了好的结果,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真知灼见越来越多,而管理当局对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越来越重视,响应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全体员工的良知和良心真的被唤醒了。
第十一天(P110-P124)
4中层管理的职责/110
中层管理的职责和任务是使系统有效率,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自主通过能力(内在的统一性),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迭代能力(外在的适应性)。
扁平化的核心命题是流程化,是流程自主通过的能力。只要业务流程能够打通,中层管理的主管或总裁就可以直接掌控价值创造流程的全过程。可以上下管到底,左右管到边,组织机构自然也就扁平化了。
横向分权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需要协调的环节就更多了,需要协调的事情就更多了,需要协调的人就更多了。这就是所谓为管理而管理,为了管理而产生更多的管理。
管理者应该从现实的压力中摆脱出来,不能被现实的压力牵着鼻子走。管理者的工作应该直接指向最终成果,管理者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持续思考如何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成果,选择什么样的事情去做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成果等。
如何从处理状态走出来,走向管理状态?关键在于治理。像一个人一样,只有经过调理,才能走向健康状态。中层管理的治理命题和目标,就是打通价值创造流程,或者提高价值创造流程自主通过的能力。
要把价值创造的流程建立起来。只是因为这项基础工作非常艰难,非常耗时,不能一蹴而就,于是就不那么坚决,抓抓停停。管理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只要停下,就很难再拿起来。
5对流程纵向授权/113
企业中有大量的事情是重复出现的,有些是可以预见的,完全可以预先制定规则,凭当事人的判断力,做出准确的决策。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管理者的压力,腾出时间和精力放在产生成果的事情上。
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程序,帮助他们提高对人和事判断能力,理解各项原则、规则和制度背后的逻辑,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叫自治和自主。
所谓有头衔的经理人,不一定是管理者,而知识劳动者或专家,往往是管理者。
6构建价值创造流程/115
在产品开发流程上有一个“第0阶段”。第0阶段,是做产品开发的详细计划。详细计划必须经严格审查通过,才能进入第1阶段,才能正式立项,才会投入研发费用。对申请人来说,必须竭尽全力争取立项,否则一切都白做,颗粒无收。
生产活动领域和技术活动领域是完全可以流程化的,而且价值创造的流程完全可以由劳动者自主通过。
剩下的就是商务活动领域,那里也充斥着一大堆知识劳动者,他们的工作也能够形成流程化的业务体系,以及支撑业务运行的管理体系,在中国把这称为深度分销模式
7基层管理的职责/119
德鲁克认为“工作”与“做工作“是两个概念,不仅要使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有效率,而且要使每个劳动者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两方面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持久。
对于基层管理的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职责就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使劳动者的工作具有生产性、富有成效或高绩效
建立绩效管理循环的平台,上司和下属结成连带责任关系,以周为单位,周而复始。围绕着工作任务和目标,以及个人的成长计划和目标,进行双向沟通。而且要把沟通的内容记录下来,尤其是上司对下属进行指导、帮助、约束和激励的内容记录下来。
这些实时记录内容,既反映了一个经理人培养下属的轨迹,又反映了一个工作者的成长历程。这是非常珍贵的人事全景档案,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前提。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然的劳动者,必须通过基层经理人的传帮带,才能使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劳动者、一个被成就感激励的工作狂。
整个过程需要长达5~8年的时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有当每个劳动者能够应用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于工作之中,才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成为工作狂。
基层的经理人必须是行家里手,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管人管事上,他们必须经过十几年的历练或摸爬滚打,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基层是百年企业的根基,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思考题/123
1.管理为什么需要层次? 在企业管理当中,只有把管理的层次设定好了,才能够进一步探讨管理的机构。人们忽略了用管理当局和管理体系的思维,去思考管理层次问题。在管理体系下,不同的管理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支撑企业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支撑着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和能力。 如果我们在管理上没有清晰认识,就很容易犯错误,很容易在管理层次的定位上背离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要求。一旦管理层次定位发生偏差,整个体系就很难逆转,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失败逻辑,不可逆地把企业拖向失败。 2.高层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高层管理的职责是使企业有前途,使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有未来。每个高层管理者要不忘初衷,在使命的召唤下坚守本行,努力使企业的能力与顾客的需求之间产生良性循环,对全体员工的良知和良心进行管理! 3.如何才能使管理变得简约?
高层管理努力使企业的能力与顾客的需求之间产生良性循环,对全体员工的良知和良心进行管理,解决权力结构和制衡机制!
中层管理的职责和任务是使系统有效率,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自主通过能力(内在的统一性),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迭代能力(外在的适应性),打通价值创造流程,或者提高价值创造流程自主通过的能力。
基层管理的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职责就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使劳动者的工作具有生产性、富有成效或高绩效
管理者的工作应该直接指向最终成果,管理者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持续思考如何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成果,选择什么样的事情去做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成果等,不断地提高劳动者自治的能力和自主的意识!只有当每个劳动者能够应用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于工作之中,才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成为工作狂,管理才会变得简约!
第十二天(P125-P134)
管理的运作/125
管理当局或管理高层要做的事情,就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职业经理人阶层以及高端的专业知识劳动者,包括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要做的,就是把事情做正确。
企业就是人的身体,管理体系就是企业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大脑中可以有灵魂,形成战略导向的运作逻辑;也可以没有灵魂,形成业绩导向的运作逻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性质直接相关。
企业就是一群人结成的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一个人可以有身、心、灵,一个企业也可以有身、心、灵。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上升到精神层面,开启智慧或灵性,那么就只剩下感性和理性上的追名逐利了
战略导向的运作逻辑看似很复杂,先决条件是,企业老板的觉悟或企业制度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公约,形成根本大法,包括使命、愿景和战略,统一全体成员的意志等。
业绩导向的运作逻辑看似自然、简单,但越运作越复杂,企业中的人会越发难受、纠结和遭罪,管理也就成了一双看得见的“挣钱的手”。这双看得见的手,最终会把企业引向绝路。
1战略导向的概念/127
战略导向是使企业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具有战略发展的意义。
对企业而言,战略只是对经营领域和经营模式做出的选择
战略导向就是从现状出发,通过管理选择合乎战略的事情去做,并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结果。
选择一件件现实见利见效、未来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去做,持之以恒,就能实现宏伟的愿景
战略是一种公约,是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约定,不能轻易改变。
作为战略实现的一种保障,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力量,这就是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当局和职业经理人阶层。
管理当局在选择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脑子里必须要有战略这根弦,知道企业要去哪里,要做成什么样子。这就是战略导向,管理运作上的战略导向。
万变不离其宗,战略成败的关键,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
任何伟大的战略愿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管理当局带领大家去克服困难,抵制诱惑,并通过一件件事情及成功的示范和体验,逐渐把一个个的人统一起来,尤其是在社会/心理层面上,一步步强化企业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战略导向不是关乎战略的决策,而是按照战略的要求,选择一件件具体事情去做,并在战略的牵引和约束下,把一件件事情做对。
只知道搬石头、盖庙宇的和尚那样,永远成不了庙里的一个主持
合乎理性而客观的选择、合乎战略前景的选择,自然会激发每个人创立伟大事业的热情,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结成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2选择正确的事情/132
对于高层领导来说,战略导向就是选择正确的事情。
企业战略自由度很小的时候,正确的事情可能具有唯一性。似乎没有更多值得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也谈不上什么战略导向,充其量只是战略之路的探索。
战略导向的特点和意义就在于此,它使企业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相互强化的良性循环关系
只要形成了战略导向的态势,无须老板忽悠,伟大只是时间问题。反之亦然,如果不能形成战略导向的态势,那么只能靠老板忽悠了。
第十三天(P135-P149)
3把事情做正确/135
这是企业的宗旨,百变不离其宗。如果一个企业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那就回到企业的宗旨上。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认真思考一下,顾客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企业如何才能提供这样的价值?
衡量一项决策好不好,正确与否,就是看其能否同时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促进企业发展、深化顾客关系和超越竞争对手。
所谓管理,概括起来还是两条: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把事情做正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有贡献导向的意识,应该经常问自己:“我能贡献些什么?” 这是一种能动性,而不是执行力。
梅奥诊所的信息系统呈现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情景。互联网真正的威力是能动性,互联网时代真正需要的是“共享”人的大脑及精深的知识。
4业绩导向的运作逻辑/139
在这种业绩导向的运作逻辑中,每个人的脑子里没有别的事情,只有交易,交易就是事情。
5管理的形式化/142
管理不是药,不是策略招数,不是工具方法,更不是忽悠人的心灵鸡汤。
企业要是没有管理体系的支撑,尤其是行政当局不能转变为管理当局,管理学上的一招一式是没有用的。
6管理的行政化/144
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和策略。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每个人的头上,那就是撒胡椒面,不可能产生效益。只有集中资源在成败关键上,一件件去做事情,做好一件件投入/产出的事情,资源和钱才能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多,队伍的能力、信心和胆子才会越干越大。
真正的管理者都是一顶一的专家,是一个行当的行家里手。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着强大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他们能够依靠直觉能力,看到正在发生的未来;他们能够依靠系统的假设或见解,对正在发生的未来进行预判。
什么是假设?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就是未经检验的见解。见解从哪里来?德鲁克说了,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待够16年,不可能产生见解。待上16年,一个人也未必能够产生见解。
一个经理人干上十多年,也许只有一年的经验。如果不认真学习和思考,不用心去做事情,通过事上练,边练边学习理论,拓展自己的思维规模,强化自己的心智模式,那么就只是一个熟练工而已
第十四天(P150-P159)
7行政化管理的理论/150
这种行政性的管理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能够很好地支持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实现,适合于确定的产品或业务经营领域。但是,它缺少外在的适应性,当外部的竞争趋向于恶化时,这种体系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持续地推进外延扩张,最终成为现金流量依赖型企业。
翘楚中的翘楚企业,在发展历史中的某一个时期,都会确立胆大妄为的目标。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铆足了劲,促进价值创造系统升级。
面向未来,百年企业应该建立在战略导向的运作逻辑上,依靠战略导向持续强化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赋予知识劳动者更多的自主权或管理自治的权力,提高价值创造流程自然通过的能力,同时提高价值创造系统的外在适应性。
企业是一个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其中包含着管理体系。是管理体系使企业具有管理的特征,使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围绕着三个命题发展:使企业有前途,使价值创造的系统有效率,使工作者有成就。
经理人的工作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企业价值创造系统中的一位共同劳动者,作为一个共同劳动者,必须是某专业工作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他又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工作者,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把事情做正确,做出经济成果来。
经理人员是价值创造的劳动者,是价值创造体系中的共同劳动者,通过具体的事情和任务,为管理体系或为管理职能做贡献,由此成为管理职能的担当者,成为一个管理者。
应该尽可能地把资源和权力,配置到创造价值的流程之中去。借用稻盛和夫的说法,不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和人员越少越好。可以这样理解,资源和权力是用来创造价值的,而不是用来监督和控制人的。
在实践上形成的管理做法、工具和方法,很有可能只是一些漂亮的补丁,用来补救理论上的缺陷。
思考题/156
1.战略导向与业绩导向的区别是什么?
战略导向是使企业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具有战略发展的意义。
战略导向是管理运作体系,业绩导向是行政运作体系
2.战略导向与管理是什么关系?
战略导向是一个管理的概念,依靠管理实现企业的战略,依靠管理使企业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走上战略发展的道路
战略导向就是从现状出发,通过管理选择合乎战略的事情去做,并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结果。
具有有坚强的领导力量的管理体系, 是战略实现的一种保障,管理当局在选择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脑子里必须要有战略这根弦
3.业绩导向与管理是什么关系
业绩导向是适用于初创企业的管理,让每个人学会做生意,挣钱养活自己
业绩导向在销售业绩指标上,明确要求每个分公司、每个经理人、每个业务员、每个渠道、每个零售门店,每天都要进钱。
管理的新世界/157
当知识劳动者成为企业主体的时候,当消费者或顾客成为市场主导的时候,管理就开始回归它的本质。
当互联网打开企业边界的时候,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就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概念之下。企业的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就会沿着互联网延展开来
在工业化时代,企业内部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企业之间是供求一体化的关系。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也将互联网化,形成一个个功能性团队之间的供求关系。
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包含了企业内和企业外两个概念,或者叫内社区和外社区,横跨在供应链和需求链上
支撑这个供求一体化关系体系的管理职能,必然向它的本质回归,管理和营销的职能随之融为一体。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营销的管理化,以及管理的营销化。与此相联系,企业将共同体化,内社区共同体的管理要营销化;消费者社区也将共同体化,外社区共同体的营销要管理化。
互联网的现实应用,首先会使产业价值链发生逆转,形成以数字化生存为特征的消费者社区的组织者,形成市场的力量,逆袭供应链,转而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产业社会的发展逻辑,把分工到组织的逻辑颠倒过来,形成从组织到分工的逻辑。
管理将成为支撑产业价值链运作的职能,成为支撑产业价值链供求一体化关系体系的职能。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管理将成为产业社会不可或缺的职能。
第十五天(P160-P169)
1价值创造的系统/160
如果一个经济组织机构本身不能创造经济成果,产生业绩收入,那么就不能发育行政权力系统,就不能把一个一个的个体,在分工的基础上一体化,形成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2复合系统的演变/163
竞争的焦点就逐渐向顾客端转移,从分销活动领域到交换活动领域,最终进入消费活动领域,而竞争的内涵不断深化,竞争的手段不断升级。
企业的价值创造系统也逐渐扩展开来,向技术或市场两端延伸。从生产活动领域,延伸到研发活动领域,或者延伸到商务活动领域。
向研发活动领域和商务活动领域延伸,是自然之必然的选择。无论向哪端延伸,都要求从市场出发,所谓按需生产和按需研发。要求原有的生产系统倒转过来,也就是说,要求生产流程倒转过来,从推式转向拉式,从备货式生产转向订单式生产。
“知识系统”。一个是市场知识,另一个是技术知识,并且需要把两种知识结合起来,转换为有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创造价值的两项职能,是营销和创新的职能。离开了这两项职能,其他的职能都是成本,包括生产职能。
在Zara的模式中就有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三个专家级的团队,即物料采购团队、市场需求团队和服装设计团队。这三个团队提供了产品所需要的“真、善、美”三种知识。确保选购的物料合乎技术标准,是谓“真”;确保设计的服装合乎市场的需求,是谓“善”;确保服装的设计具有美学效果,是谓“美
3管人的真理/167
解决知识劳动者的管理问题的关键,不是对劳动者如何管理的问题,而是企业需要劳动者做什么的问题:需要劳动者的是“执行力”还是“能动性”?
管理当局和职业经理人阶层,依托知识系统和经验数据库,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把事情做正确。
经理人员不再是行政权力体系中的一个官僚,而是工作团队中的一个同僚;不再是对他人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是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下属和团队成员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的复合系统、复合的价值创造体系。
很多企业缺少两条价值链的原因,一条是产品的研发链,另一条是顾客的关系链
第十六天(P170-P178)
4通用电气的故事/170
GE的营销准则其中的8项能力是:战略与创新、品牌与沟通、销售团队效能、新市场技能、对市场的了解、市场细分与目标、价值创造与定价、商业价值实现。
明确营销人员的四种角色及其作用:激发者、创新者、整合者和执行者。激发者,就是对现状发起挑战,寻找更好的新方法来完成任务;创新者,就是把市场的见解转化成具体的设想,转化为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整合者,就是在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联系;执行者,就是贯彻落实,把各种具体的设想转变为行动。
这种知识系统越强大,越能形成内在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是知识与经验的聚合作用。
5知识劳动者的特征/174
依靠知识系统劳动的人,实际上不只是知识劳动者,还应该包括服务劳动者和辅助劳动者。完整的概念应该是“做事情”的劳动者。
“做事情”的劳动者,本质上是自我引导的,经理人员无法对他们的工作过程或思考过程进行干预,只能提供指导与帮助,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热情。
对待“做事情”的劳动者,不可能放任自流,需要系统加以约束和规范,否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可能创造任何价值。
德鲁克特别强调,对于“做事情”的劳动者的考核和评价,不应该像医生那样,专挑患者的毛病。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发挥他们的长处,并使他们的短处不发挥作用。
知识劳动者或“做事情”的劳动者,他们普遍的积极性与向善的行为,必须通过共同体的意识加以实现。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唤醒知识劳动者的良知和良心,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上努力工作,并展现出优异的表现。
第十七天(P179-P187)
6复合的知识系统/179
梅奥诊所的“综合病历管理系统”,可以使经理人员完全摆脱对行政权力的依赖,依靠系统的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分析,就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知道哪些事情是正确的,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等,对各单位及劳动者,也就是对“做事情”的劳动者,进行指导、帮助、约束和激励。
梅奥诊所将线索分为三类:功能线索、环境线索、人性线索。
如今,竞争已经从产品走向了服务,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企业商务活动的触角已经渗透到了顾客的生活领域。很多企业已经知道线索管理的重要性,懂得大量的服务内容应该出现在与顾客接触的点上。
争夺市场的竞争一旦从产品转向服务,转向顾客的生活方式,那么企业价值创造系统的竞争力,取决于营销职能和创新职能上的所有人
7互联网的应用/183
在以“做事情”的劳动者为主体的企业,必须转向人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包括改变企业的性质,使企业共同体化,从而依靠知识系统和管理体系,形成复合的价值创造体系。凡是不能完成这个过程的企业,到了互联网时代就难有机会活下来!
小米公司把新产品的概念开发开放给了消费者社区,吸引更多的“米粉”或发烧友参与进来,共同开发、共同抉择。这就是人类社会普遍的交往原则——成人达己。
这是继深度分销方式之后的一种社区商务方式。这使企业更加贴近消费者,把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倒转过来,指向数字化生存人群及其生活方式,即所谓市场需求导向;而且,还使企业的知识系统建立在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上,直接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中获取信息和知识。
未来将出现两个趋势:企业将共同体化;企业的管理将营销化。与此相对应,企业所联系的外部社区也将共同体化,而对社区的营销将管理化。
企业以及消费者社区将形成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支撑这个体系运行的是营销化的管理或管理化的营销。实质就是知识与管理的复合体系,维持着供求一体化关系体系的运行。
第十八天(P188-P190)
8产业发展的逻辑/188
互联网架构强调的是连接用户,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超级链接器。这个超级链接器已经形成,接下来就是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应用强调的是经营顾客。
任何一家企业,尤其是那些靠近消费者的企业,只要能够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把消费者组织起来,构建起一定规模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社区,就可以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
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一旦背离消费者社区的要求,背离社区消费者生活方式及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要求,就会被抛弃,就会失去合法性的基础
形成“从组织到分工”的发展逻辑。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产业层面上,从企业之间的组织,到企业之间的分工;二是企业层面上,从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到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
思考题/190
1.什么是知识劳动者?
依靠知识系统劳动的人,实际上不只是知识劳动者,还应该包括服务劳动者和辅助劳动者。完整的概念应该是“做事情”的劳动者。
2.如何对知识劳动者进行管理?
知识系统是各种创造价值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创造一个知识系统,才能让每个劳动者围绕着知识系统工作,并引导他们在那方面积累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他们的天赋、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做贡献。除了指导和帮助以外,还需要约束和激励,主要是依据知识系统对“做事情”的劳动者的行为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加以引导和矫正,以维护或提升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效能,并发挥他们的长处
3.如何以知识代替人力?
知识体系的架构下形成和积累经验数据,形成内在结构性力量的知识系统及经验数据库。
与此同时,行政权力体系也要向管理体系转变,知识体系与管理体系,两者必须形成复合系统,才能支撑以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的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并使这个体系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
第十九天(P191-P225)
思考题答案/191
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职能,主要用于支撑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运行,并使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把组织理论变成了管理层面上的事情,变成了一个概念,称为“组织管理”。换言之,只有组织理论上升到企业层面,“组织”与“管理”才是两个概念。
管理作为一项企业的职能,它的落脚点是企业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当局以及职业经理人队伍。是管理体系承担着企业的管理职能,确保企业方方面面的各项活动处在整体的协调状态,并且确保整个企业能够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且把事情做正确
由于人们忽略了管理职能的特殊性,并在寻找管理职能的工作内涵以及管理职能形态方面的落空,导致人们至今无法对管理进行定义。
如果企业从一开始就不关注价值创造流程的建设的话,越到后来就会越麻烦,最终有可能失去构建价值创造流程的可能性
行政体系向管理体系转变的关键是企业当局的觉悟,企业尽早关注价值创造流程的构建,并使自己完成从行政当局向管理当局转变。
成就他人,便是成就自己。
后记/225
企业是什么?
企业就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管理是什么?
管理就是构建并深化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