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相传为黄帝所作,但一般认为创作于春秋战国,成型于西汉,且并非出于一人之手。
《素问》涉及了中医的诸多方面:养生、阴阳五行学说、脏象、治法、诊法、病机、疾病、腧(shù)穴、针道、治则、医德等。
《灵枢》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实际上经过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只要对一些词汇给出白话文释义,直接看这类古文的原文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读《素问》这本书又不同于读“二十五史”,即使我理解了字面意思,但是还是难以理解作者在其中表达的医学思想。所以这本书读下来,我能理解的部分不足十之一二。等一年后再读读《灵枢》,或许理解将更强一些。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它仍然带着明显的象形特征。这种象形特征不仅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影响深刻,而且对中国的中医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事实上我认为中医思想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哲学思辨的色彩,这一点可能是它与讲究临床实验和严谨逻辑的西医一个较大差别。
《素问》开篇便提出“精”、“神”、“气”、“血”这是四个概念。前两个看不见摸不着,而“气”也并非狭义上我们呼吸的气体,“血”也不仅仅指的是物理上的血液。
《素问》以黄帝和歧伯两人的聊天开始。黄帝不知从哪听说上古之民不仅活得长,而且身体机能不随着身体机能衰退,就向歧伯打听“修养之道”。
这又是中国哲学思想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把理想的社会全部推到上古去,不过分讲究逻辑严谨。对21世纪的人来说,春秋战国算很古代了吧,不过孔子、孟子、庄子都动不动就拿上古的先民举例子,孔孟保守一些,一般就举举夏商周的例子,在当时毕竟有史可考。但庄子一浪漫主义起来,动辄就上下五千年,神话也好传闻也罢,都拿过来作为例子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些先贤肯定比我聪明很多倍,所以我猜测他们可能也不太信这些上古传说,只是藉此来描述他们的理想社会或理想品格。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思想特别习惯通过自然现象来象形人体,把人简直看做“天”和“地”之下最为完美和谐的存在。至于证据、逻辑什么的,其实并不太讲究。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这种对应看起来简直完美,不过这种映射今天看起来多多少少有些想当然,缺乏足够的逻辑推理的支撑。
“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五味和五脏也映射起来,但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结论,其说明同样难以让人信服。另外,金木水火土和心肝脾肺肾也各有对应。
其中或许含有至理,也自成体系,但其可能过于抽象化,意会的成分多了些,理解门槛有些高了。或许这也是中医难以被大规模学习和应用的原因之一?
部分目录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上古天真论
[if !supportLists]2. [endif]四气调神大论
[if !supportLists]3. [endif]生气通天论
[if !supportLists]4. [endif]金匮真言论
[if !supportLists]5. [endif]阴阳应象大论篇
[if !supportLists]6. [endif]阴阳离合篇
[if !supportLists]7. [endif]阴阳别论篇
[if !supportLists]8. [endif]灵兰秘典论
[if !supportLists]9. [endif]六节藏象论
[if !supportLists]10. [endif]五藏生成
2018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