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陪伴学生上自习课,安安静静地待了一个小时,我也很享受,可是下课铃声一响,学生自顾自地,立马起身往外走。——这样的感觉真的不是很好!
不由想到最近讨论很多的“00后整顿职场”,拒绝无效加班、敢跟老板说“不”、拒绝“画饼”……在小视频里00后直接怒怼领导,当场辞职的场面让很多人拍手叫好,认为这样一群初生牛犊行事干脆,自主意识强,这才是职场的希望。
我并不反对为自己维权,也不倡议一味顺从领导的安排,我只是觉得这里是否还有值得我们思考的空间。
就像孩子们不顾我还在讲台上办公,听到铃声就跑,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违规,如果我没有按时让他们下课,反而是我的不对,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拒绝不是“超时限学习”,罔顾的不是“我的规定”,而是我作为一个“人”的感受?——我希望他们跟我说一声,我们可以一起结束这堂自习课,甚至一起去食堂吃饭。而不是最后关头,迫不及待分道扬镳,没有任何情谊,让我感觉之前我们的相互陪伴都是逼不得已的。
上次去武汉学习,有个校长也很无奈地说,自己在小区遇到一位家长,家长吐槽孩子班主任,给她打电话,她要么啪地一声关掉电话,要么冷冰冰地说“这是我的休息时间,不接受工作”,让她头疼不已。
但是,教师的工作的一大特性就是“弥漫性”,也就是角色责任、工作时间空间没有清晰界限。这是《教育知识与能力》里说得清清楚楚的。这就决定教师这份工作,是无法和其他工作一样——工作与生活完全隔离。——如果你要下班的时候,学生来请教问题,你难道能够不解答?如果你看在路上遇见学生家长,对方想聊聊孩子的事,你扭头就走?如果你作为教师,朋友圈有很多家长学生,你还口无遮拦,天天“喷”?
如果你不想要受这职业身份的如此约束,只说明你不适合这工作。
一份职业有一份职业的特性,一项规定有一项规定的理由,你可以选择,可以反抗,但是你知道吗?很多时候,真正的问题是不是我们和“潜规则”的关系问题,不是我们和职业的关系问题,而是我们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有权愤怒,有权拒绝,有权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怎样行使自己的“拒绝权”,也是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