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外出培训,有一个朋友刚当爸爸,我小孩也不到9个月,于是闲聊了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事情。经过交流,我发现这几个月我忽视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抚触。三岁前的儿童养育应看重情商的早育,也就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的能力,抚触可以通过肌肤接触,让孩子产生愉悦,增加对亲密感的体验,从而为今后在社会更好与人互动建立准备。
我自己学了这么多心理学理论,居然连这种重要的常识都忽略了,惭愧至余,决定尽快更正。于是回家之后立刻洗手准备抱宝宝,宝宝两天没看见我,见到我特别兴奋,我抱着她在屋里乱飞,让她和奶奶捉迷藏,把她抛起来,一下 两下 三下,看着她露出那格格的笑声让我特别的欣喜。我发觉自己过去的一段时间有很多的不称职,我的确很喜欢和宝宝玩,但只是在她很兴奋的时候,更多是在履行义务,在做妻子和奶奶无法照看孩子时的替代劳动,很少用特别兴奋的热情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与她互动,她能躺下一般我就不会帮她坐起,她能坐起我就不去费力把她抱起,她能接受安静我就不让带她跑起来,晚上为了多睡一会就尽量不抱她任她哭一会,所有标准都以我方便为原则,如何很多长辈说的,我也以为小孩是一个可爱的玩物。
但是,我低估孩子的需求的能力了。她是因为父母爱情的结晶和传承生命而诞生,但从她出生起,就是一个完全独立、鲜活的、有着个性化自我需要的生命体。如果用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求理论看,婴儿对五个层次都有需要。比如生理需要,她需要食物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哭喊着争取;她也有安全需要,因为只有在离母亲母乳最近的地方是更有安全感的,尤其是准备入睡时,如果母亲不在身边抱她,她会异常焦躁;她也有归属的需要,你能想象她某一天睁眼发现在一个空空如许的房间的感觉吗;尊重和爱也是一定需要的,她最善于捕捉大人的眼神,从3个月起,她开始学会注视你的眼神并判断你的善意,扑捉你声音中透露的情感信号,一旦发现你声音高了有不满了,她会立刻觉察并做出反馈;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体现在她不断寻求技能的突破,比如她学会了翻身技能,她会异常兴奋用脚踢地,特别有成就感,而每当她无法完成自己希望实现的动作比如抓住想找到的物件,她会特别有挫败感,意识到自己希望难以实现而陷入焦虑。
从回家第二天起,我决定好好的抱她,我要用心用温柔和她进行长时间的眼神接触,尽可能在她安静平和的时刻,比如喝完母乳时,用我的暖热的双手触摸和她的身体,这样坚持了2周后,我发现有一天早晨上班,孩子竟然会眼巴巴望着我,会兴奋地举起双手做出希望让我抱一抱她的那种邀请,刹那让我惊慌失措受宠若惊。
经过这档事,我渐渐明白,虽然孩子很好玩,但不是玩物,孩子的成长必须尊重规律,尊重她是一个生长的生命,她也有着和成人一样甚至更强烈的各种需要,我们要做的,就是依据他们的需要,陪伴和支持他们的成长。
40分钟完成30分钟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