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原则》这本书,书上说,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在成长,《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我读着就很痛苦、烧脑,总觉得内存不够用了,看来我是该马上升级我的”操作系统“了!
1、读本书的目的
看这本书一是因为一直关注李笑来老师,其次这是新生大学的必读书籍,最后笑来老师说:“人就好像计算机一样,我们要通过不断打磨、升级概念与方法论来升级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甚至是我们的硬件”,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书中又有许多的概念和方法论,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软件,我要做的自然是赶紧升级啦!
2、作者简介
百度百科的介绍:
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中国比特币首富,著名天使投资人,著有《把时间当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等多本畅销书,现为情非得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
笑来老师在微博上的简介是:Learner and Connector。Learner 就是老师一直反复说自己只有的一个身份:学生吧!Connector一般多指连接器,但WIKIPEDIA上解释很全,其中在“社会”这个范畴里,这个词指的是:people who help others by connecting them together,就像笑来老师创建的各个社群一样吧,把大家连接在一起,共同成长。
我眼中的笑来老师是逻辑极度清晰、特别注重学习成长的人,别人每天洗澡,他每天“洗脑”,是啊,老师刷新了我对“洗脑”的认知,以前总觉得这是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群被传销组织和邪教“洗脑”的无知的人群而变的盲目、麻木。现在“洗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
通过不断打磨、升级概念与方法论来升级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
3、其他信息
出本社:知笔墨
页数:202页
阅读日期:2016年7~8月
标签:成功、励志、方法论、逻辑
4、本书简介
还是用作者的原文告诉读者吧!
这是一本持续创作的书;
这是一本众创书籍;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
更重要的是,这里其实是个社群......
5、本书的主要内容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注意,第一遍是下载到电子书,第二遍是为做导图,第三遍才发现,原来整个前言部分,几乎就是后面内容的索引,因为都给超链接到后面了,简直太赞了!我觉得整本书回答了三个大问题:我们是谁?什么是学习?我们如何学习?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一批以持续、自主、升级自我为乐的人;
我们知道,只有靠自己的行动才能改变自己;
我们就好像计算机一样,通过不断打磨、升级概念与方法论来升级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甚至是我们的硬件;
我们真爱家人,珍惜朋友,寻找战友;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会犯错,但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可以获得重生......
什么是学习?
学习的核心只不过是深入理解最重要的概念,不断总结与之相关的方法论;
量化自己的进步:看看自己过去一段时间里习得、打磨的概念与方法论数量就可以;
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生活没有随之改变,就是没学会、没学好—因为只有践行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手段。
我们如何学习?
我们崇尚自学、要学会熟练阅读英文、每月至少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
我们总是要腾出一点时间认真研究新事物,我们锻炼自己的类比思维,用于理解新生事物,也乐于搜集、创造类比以帮助别人理解新生事物;
我们懂得如何调整焦点,我们会主动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我们不花时间与他人争论,只为了弄清楚事实而讨论;
我们研究别人的失败,我们向任何人学习他们的长处;
我们每天都要花时间认真考虑明天、明年、下一辈子要发生的事情;
我们更愿意与那些欣赏我们的人共同成长。
6、书中所阐述的理论
本书的每一小节都阐述了一个观点,比如“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复利”、“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践行”、“惊喜的定义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等等,这是笑来老师一直提倡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此外本书的“前言”部分写的也很精彩,在回答上面三个”问题“的同时,每段内容都有详细说明,并分别指向后面的51节内容,这就是逻辑啊!
复利其实就是“利滚利”,作者用道琼斯指数过去一百年的增长曲线和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来说明什么是复利,而他也通过自己的例子说明了“复利效应”无处不在,比如,通过多年的“积累”,他的复利效应在他39岁那年来临了......
学习与创作方法论:践行,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过去的10年间,他的生活中学习、成长、娱乐一个都没少,读书、看电影、打麻将(为了陪朋友),但收获却比一般人要多许多,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践行了10年间不按法定节假日休息,结果比一般人的时间多出了近1.5倍的时间,引用作者的话:
想到了,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 ——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 —— 这就是践行。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
类比及其方法论:我们必须持续自主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这就是作者在本书中阐述的一个重要类比。类比是我们在说明或理解时所使用的思维辅助工具,但“经典类比”却极其有限
,作者最喜欢的类比之一就是: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作者发现聪明人都更擅长使用类比 —— 因为创造类比本身就是难度很高的活动,比如:
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储备,才能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找到真正合适的、最恰当的那个“参照物”;
之所以能找到最恰当的,不仅仅是找到最“像”的那个,还要仔细搞清楚“不像”的地方究竟有哪些,以免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出现偏差……
所以创造类比这种事一般人做不来,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的观点就是:
从收集开始,并且学会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然后一个不小心你就能体会什么叫“融会贯通”。
惊喜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Serendipity也就是“惊喜”这个词是作者近年来最痴迷的概念,牛津的解释是:
以愉悦的或有益的方式,偶然发生或发展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
Wiktionary 的解释是:
并未刻意寻找的,并未提前期待的,可又是幸运的且意外发现(或学习经验)。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是:
(1)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因为生活中不仅会只发生坏事,好事一定会出现,只是时间早晚不同,事情大小不同而已,这是作者通过研究概率论得出的结论;
(2)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即打磨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使其完善,乃至于你不大可能去做未来可能产生恶果的事情。
(3)保持开放,就是不要给自己建造围墙,比如作者当年通过在Twitter 上 Follow 了18000+人,才知道了比特币,然后你懂的...
所以作者提出:开放(Open)就是可以创造好运和惊喜的,无论在哪个领域。
此外书中还阐述了销售概念与方法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回避坏运气的方法论
等许多概念和方法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是可以指导我们“升级”的有效方法。
7、精华摘抄
- 学习的核心只不过是深入理解最重要的概念,不断总结与之相关的方法论;
- 所谓的成功,其实只不过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耐心等待正确的结果出现;
- 我们就好像计算机一样,通过不断打磨、升级概念与方法论来升级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甚至是我们的硬件。
8、实践效果
看这本书一直觉得很激动,也想理清书的构架和所有的概念及方法论,但虽然我在看、在学、在实践,但其实我连自己都不了解,比如虽然我每天学英语、学写作,但是只是偷偷的学、默默的学,我不敢让更多人知道,因为我怕换来的不是鼓励,而是疑惑和不解,所以不敢转发、不敢公开打卡、不敢公开我的学习,连走在路上听英语,都怕别人问我在干嘛,直到有一次我说出疑虑被老师点醒,我才知道原来我不是一直以为的“进取型人格”,我是个“表现型人格”(即固守型人格),在本书的“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这一节中,对这两型人格有着清晰的定义:
固守型的人(Be Good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的表现,更在意外界对那表现的看法;
进取型的人(Be Better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有无进步,并不在意对外界的看法;
这两个概念来自于《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书中说: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相信智商是固定的;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与努力相比天份更重要;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命运多少是已经安排好的……
好吧,虽然我的表现貌似是固守型,但既然我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就一定要像进取型人格转变,笑来老师说“仅仅切换一下关注的焦点,就能开启走向更聪明的道路,即:
不断清理自己的概念、扔掉该废弃的,不断吸收新的、有必要的概念,并且通过应用不断完善与那些概念相关的方法论。
所以我现在回来了,我不再压抑自我去变成别人眼中的样子,看到好文章我就转、大大方方告诉朋友们我在学习、有喜欢的美食就分享...
这里附上我正在背诵的进取型人格宣言,这也是践行的一种!
- 学习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本身就是最好的洗脑方式。
- 只要我投入时间精力,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是我学不会的。
- 我学会的东西越多,我再学新的东西就只能越来越快。
- 学习不是目的,用起来才是真的,因为价值只能通过创造去实现。
- 我知道我现在看起来很笨拙,但刚开始谁都是这样的,实践多了,就自然了,就自然地好起来了。
- 在学习这件事儿上,他们不理解我是正常的,这方面我也不需要理解,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 我不应该与他们争辩,因为我不想伤害他们;我也不应该被他们影响,因为我不想伤害自己。
- 刻意练习永远是必要的,虽然它通常并不舒适,但它的复利效应确实巨大的。
- 哪怕是为了下一代,我也要通过现在的努力成为学习专家,这样才有资格与我的孩子共同成长……
- 我的路还很长,我要健康,我要干净,尤其是我的脑子更要干净。
这本书的干货太多,我总结的肯定不全面,如果你也想跟你的过去说再见,如果你也想洗洗脑并升级你的“操作系统”,赶紧去读读《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