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很有感触。教育的根本就是“家”,父母要把家看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要从家庭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发掘孩子的天赋,并适时的引导,这样才是最好的教育。而我们要把作为家长当成一种职业,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要做好孩子终身的老师。由此可见,家对孩子的重要性,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把教育片面的认为成学校或者老师。所以家长言传身教,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记得有句话说,孩子是你的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错,难道你会怪复印的过程吗?应该想想是不是原件出了问题?有时候看见孩子的表现提出建议,孩子不满意。当孩子反问说,有时候给你提出异议时,你说话的语气,蹙起的双眉,不也是在抗议吗?想想也是,言谈举止,教育孩子的就是这样,怎么能苛求孩子做的宽容大度,任何事情处变不惊,和颜悦色呢?当要求孩子的认知和自己的认知匹配时,中间这个年龄段,自己的阅历,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好些事情的感知,觉得是多么至理名言呀!而孩子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并认真汲取其中的真理,自己有时候觉得很难受。可是换位思考,在孩子十五六岁,你需要她的认知达到和你的同步,这是不是也太过于牵强了?现在有些时候自己是因为孩子的现状做出的妥协,还是因为真正的接纳孩子,包容,理解孩子而做出的放手,自己真的是得好好想一想了。
昨天在听紫雨老师的新科举续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老师说的好些家长提出问题,我并不直面回答问题,我先问你们的亲子关系怎么样?对啊,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不到良好的沟通状态,达不到你说我听,你想说我想听,你愿意讲我愿意听的良好平等的互通状态,那说再多的金玉良言也都是枉然。就像老师说的,你相信老师,崇拜老师,觉得老师说的都对,可是你还是做不到,怎么能指望孩子做到?和你之间的关系是横眉冷对,然后她还会听你所谓的金玉良言吗?所以纠结我很久的一个大问题在心中豁然开朗,放手孩子让她成为她自己,修复亲子关系,重视家庭夫妻关系,这才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的首要。所以就像剪花一样,剪掉多余枯黄的干枝,让新的生命力有成长的机会,对自己也对孩子。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是我们做父母终身的事业。投射我今天的正能量满满,有足够的耐心应对眼前的荆棘;投射宇宙爸爸眷顾我们全家;投射孩子的心态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