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以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在压力作为开端。就像地壳板块移动,相互摩擦、累积压力,然后爆发地震一样,人格层面的板块也会发生碰撞。此时,个体获得的自我感,连同其内置的观念和情结以及对内在小孩的保护,开始与寻求实现的自性之间发生摩擦。
通常,在人们意识到危机之前,各种迹象和症状就已经出现了——抑郁、酗酒、吸食大麻,以促进性爱、出轨、反复跳槽,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否认、忽视或摆脱内在的压力。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这些症状是值得欢迎的,因为它们不仅是指向伤口的箭头,还显示出一个健康的、自我调节的心灵在运作。
痛苦已经降临,我们必须面对并穿越它。我们必须找到内心冲突的意义,找到中年之路上必然的人格碰撞的意义。
当我们在意识层面受到剧烈冲击时,就会在中年之路上觉醒。中年之路与其说是一个时间事件,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
一个人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时间越长,他就越有可能把生命看作一连串的时刻,通向某个模糊终点,其意义将在最后变得清晰。
当一个人在意识层面受到冲击,垂直维度与生命的水平维度相交时,人生将以一种深度的视角被呈现:“我是谁?我将何去何从?”
当我们不得不重新询问关于意义的问题时,中年之路便被开启了;当我们踏上中年之路时,会被要求面对以前遮掩的那些问题。身份认同的问题再次袭来,人们再也无法逃避责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
这些宏大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价值和尊严。
如果我们足够勇敢,足够关心自己的生活,就可能会穿越痛苦,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
虽然有些人通过灾难性的事件才会经历这场命中注定的相遇,但他们实际上很早就收到了预警。脚下的地面轻微地颤动,一开始很容易被忽视。地震预警是内在压力的先兆,在我们完全意识到它们之前就一直存在。
一个人必须得绕着一个轨道走好几圈,才能知道它是圆形还是椭圆形。只有当一个人不止一次经历某种模式时,才会觉察到模式的存在,以及它的代价和副作用。
回溯往事时,我们常常对这些错误、天真和投射感到懊恼,甚至是羞耻。但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成年期:充满疏忽大意、羞怯、压抑和错误的假设,而且总是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没有大步前进、犯下错误甚至碰壁,那么他可能会一直是个孩子。
从后半生的角度来回顾生活,我们需要理解和原谅不可避免的无意识罪过;但如果在后半生还不够清醒,那就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