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孩子在学什么?”
孩子上了幼儿园大班之后,家长们见面聊天,孩子上什么兴趣班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各种兴趣班门外等候的家长们,更是在艺术课门口讨论哪个英语机构好,在英语班外讨论乐器考级培训。朋友同事聚会,也常常有年轻同事特意过来打听,以验证自己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小孩上七八兴趣班的报道是不是有夸大的成分。
其实,孩子会不会上兴趣班,上什么样的兴趣班,三十年前就决定了。都是,命运啊!
或者,我想认真的讨论下,难道真的是孩子的天赋决定了他周末会去练武术,学奥数,还是弹钢琴么?兴趣班的选择,更多反映的是爸爸妈妈们的立场啊,而且很多外部因素,真的三十年前就存在了。
户籍与学区
三十年前,如今的学龄儿童的爸爸妈妈们自己还是小孩子呢,但是爸爸妈妈的户籍所在地对00后10后的小朋友还是有决定性影响的。户籍常常就决定了孩子的学区,而所在的学区教育资源是否平均决定了孩子课后是在补习语数外还是在培养文艺气息。
有的好学区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区内资源并不平均,所谓的牛校和普通校差别巨大,孩子们反而学业压力更重,各种兴趣班的选择也更多出于在孩子的简历上博一个更出挑的证书。而一般学区的孩子却有可能因为区内的教育资源相对平均,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进入精英学校的机会不大,但是竞争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可以在课外补习方面轻松不少。
家庭的氛围
有位爷爷曾经跟我语重心长的说,外语不用从小就学,你看现在那些领导的翻译,还不是后来上大学学的。
还听说有位姥姥对孩子在家听古典音乐很反感,说都是听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偶尔电视上有歌剧选段也马上换台,说都是些鬼哭狼嚎。
也有学校京剧演出爷爷带着小孙子一同登台的,孩子说从小就耳濡目染,发现学校有京剧兴趣课的时候开心的不得了。
读到这里你会觉得题目里的三十年前写得并不夸张吧,应该改成六十?
父母的际遇
写完学区和家庭氛围,你要说即使是住在同一个单位小区、相似的家庭的两个同学,他们在兴趣班上还是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也很同意。因为即使两个小朋友都要学钢琴,很多父母也会因际遇不同而青睐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机构。
我小时候各种课外补习还不太流行,考级的大热潮也还没出现,所以参加的基本上都是学校活动延伸出的课外兴趣活动。学校的小乐队高年级的同学毕业了需要新人,老师就给我们指定个乐器跟着学校请的乐队老师学习。体育老师把跑步快的孩子集合在一起就组成个田径队。区里组织建设精神文明的汇演,我们学校就找老师带着学生排练一个短剧。
反正当时我参加的活动真不少,每天忙乱又开心,但是成绩一直不错,有好朋友说她妈妈让问问我,哪有那么多时间?想想因为都是和小伙伴一起热热闹闹的活动,作为小孩子的我真的不觉得累。
冬天乐队在学校食堂排练,门口挂着厚厚的棉门帘也挡不住冷风,我们休息时常常在冬储大白菜堆旁跑来跑去,差点把食堂称白菜的称给玩坏了。就这样的条件,我们当年的节目还拿了北京市文艺汇演的第一。
记得体校养的很厉害的看门狗白天会拴在教练办公室后面,我去训练了一两年都没见过那只狗的正脸,每次和小伙伴还没拐过弯去就被那只狗特别有气势的嚎叫吓得够呛,几个女生都很佩服教练家的孩子还敢去给狗喂吃的。体育项目其实很枯燥,训练时间里常常是同一个姿势不断重复,教练要求也很严,练下来腰酸腿疼的,但是真的很锻炼人的心性,每次自己有小小的进步也很受鼓舞。
在给孩子报兴趣班前,我仔细想过自己小时候到底在各种课外活动里学到了什么,是不是真的培养出了成年以后仍保有的兴趣。其实那时学的各种技能、技巧真的都忘的差不多了,但是学习过程中的经历确实深深影响了我。
一是很幸运各位恩师都非常注重对孩子们品格的培养,教授技艺倒在其次。所以我很小就明白要做成一件事就像音乐的各个声部似的,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参加工作后协调起项目来得心应手。参加田径比赛遇到对手用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老师说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跑得更快,跑得最快,这样即使有人又想捣乱他们追不上你也没办法,所以后来在专业学习上一时落后被一些同学冷落的时候,我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更努力,拿出好成绩让大家刮目相看。
二是课外的学习让我发现了很多很美好的东西,让我即使一人独行也能找到乐趣,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也可以分享这种美好。没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在博物馆泡一天,一个展览走走停停的看,为某一幅画、某一个花纹感叹一下。有了孩子很难安静的享受音乐了,我们在电视机前凑着看看新年音乐会也觉得挺过瘾。欣赏精彩的体育比赛刺激之余,我觉得可以体会这种巅峰时刻是由怎样的枯燥训练促成的,会格外的激动。
这些三十年前的经历,让我在决定孩子是不是要参加某个兴趣班时,会留心他会遇到怎样的师长怎样的小伙伴,在怎样的氛围中学习。其他家长也是带着自己小时候的许多回忆来展望孩子的未来的吧,所以这些不也是二三十年前就决定了的么?
如果您不太肯定,想想您家孩子在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