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这个词语今天被人们提了许多次了,有出现在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上、有出现在捐款救济的活动中、也有以孩子还小你应该大人有大量的劝辞,这些行为原本是出自自身是否愿意去做,与道德与法律也不相关,但是却被别人以胁迫上了道德上,也着实令人生气。我给你让座是我的本分但是不是义务;我是否愿意捐款和我是不是很有钱没有丝毫的联系,谁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小孩子犯错,犯到我身上,我追不追究是我说了算,你不能强加道义给我,而忽视了你对小孩的家教。所以,有必要说一说这个问题。
因此,今天说仁。
仁者,人也。离开人去说仁,没有了意义;仁者,从二从人,仁必定也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的。如今的仁虽然已经没落,但是尚且还是有救的,只不过需要自救罢了。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上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春秋时期的许多圣人都已经对仁这个词做出了解释,也身体力行的在推行着仁的理念,到现在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是许多人不仅还学不好,甚至还有恶化的趋势,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即是对人的慈悲为怀,有怜悯之意,反之就是铁石心肠,幸灾乐祸和落井下石。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初生之时,纯洁无瑕,洁白如月,待其成长,能不能保持如初,还得看自己。譬如我们看见有一个小孩在井边玩,将要掉下去,我们往往会心存怜悯而去提前防止意外发生,我们不认识孩子的父母,也没有想过从孩子父母身上得到利益,只是我们的恻隐之心发自本心,然后就去做了。一个人的心,就像一个种子里的仁,有果仁、瓜仁、核仁等等,这仁坏了,就再也长不出果实;一个人的心如果变黑了,那么这个人也就废了。
我们是有恻隐之心,有仁爱之心,我们对人对事本身也是有怜悯的,但是,过分滥用、利用我们的同情心,结果只会让我的心变得铁石心肠,不落井下石已经算是慈悲了。在天桥上,在广场中,时长看到有需要紧急救济的的人和乞丐,人们纷纷走过,像没有看到一样,并不是人们没有同情怜悯之心,是已经司空见惯,对这种乞讨的行为已经麻木了。再者,要让人施予恻隐之心,必须不能胁迫,你也不能再旁边加以道德绑架,这是非常令人反感的事情。
一个人的恻隐之心,仁慈之心的发动,出在本身,你外人怎么说都没有用,况且,很多人并不了解实际情况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挥另一个人行驶恻隐之心,这种行径更是令人唾弃,恶心。
望人人先做好自己,再以自身行径去影响别人,做到正人先正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