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智君
原创作品,转载需要作者授权
著名女作家丁玲已离开我们20周年了。在她的简历里和诸多作品中,常常提到她下放劳动改造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汤原农场。
丁玲和爱人陈明在汤原农场整整生活了3年,转到别的农场以后依然常回汤原农场体验生活,断断续续生活了8年。
8年的风风雨雨,汤原农场的一草一木陪伴着丁玲,汤原农场的父老乡亲始终牵挂着她,保护着她。
一提起丁玲,汤原农场已退休多年的杨明琴老人翻出她们全家和丁玲(还有丁玲的丈夫陈明)的合影,记忆拉回到了40多年前。
干儿子
1958年6月,丁玲在反右扩大化中,被打成右派反党集团成员,受到开除党籍,撤销级别、停发工资的不公待遇,下放到汤原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1962年,汤原农场女工杨明琴21岁,爱人张学礼27岁。这一年张学礼当上农场畜牧队队长。
张学礼是个性情耿直、心地善良的人。他看年近60的丁玲在养鸡场干挑鸡粪、剁鸡食菜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当时张学礼是队长,但也没有权力不让丁玲干累活。只有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她。
有一阵子运动紧了,农场几个小伙子写好批斗丁玲的牌子,闯进养鸡场。他们往丁玲脖子上挂牌子,要把她拉出去游街。
赶巧,这一幕让张学礼看见了,他一脸严肃地对领头的小伙子说,批斗耽误革命生产。我们畜牧队已经对丁玲采取了加码工作量的措施。
几个小伙子一看张学礼不像开玩笑的样子,称回去要向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报告,然而,不知道啥原因,他们一去再也没返回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事后,其中一个小伙子质问张学礼:“丁玲是你妈呀?斗她你为啥不让?”
张学礼说:“她和我妈的年纪一样大!难道我把她当妈待见不行吗?”
干妈的由来就这么一传俩,俩传仨地传开了。
菠菜汤
丁玲毕竟是女人,张学礼一个大老爷们儿也不好太过分关照。于是,他回家对妻子杨明琴说:“有事没事的,常过去看看丁妈妈。我已经是她干儿子了,你当然就是她的干儿媳。”
东北春脖子长,青菜极为金贵,杨明琴精心侍弄自家的小菜园,各种小青菜下来,她第一个给丁妈妈送去。
一次,杨明琴薅了一把小菠菜去看丁妈妈,并且告诉她,菠菜作做汤好吃。
丁玲接过还挂着露珠的菠菜,惊喜地说:“一定鲜,一定鲜!”
这时,杨明琴突然说,菠菜汤开锅,再打小碗里两个鸡蛋,把鸡蛋搅均匀撒在汤上,就是“甩袖汤”了,“甩袖汤”可是东北的特色美味。
丁玲听罢笑了,一个劲儿夸奖杨明琴聪明伶俐。
丁玲伸手从挂在墙上的衣服兜里掏出一毛钱,转身去了东侧的鸡舍,她把钱放在蛋箱后,笑容灿烂地拿出两枚鸡蛋。
一看丁妈妈这么认真,杨明琴很是感动,照理说,养鸡人吃两个鸡蛋,不用给钱,可丁妈妈不那么做,她按当时每个鸡蛋的最高价5分钱交了款。
殊不知,当时丁妈妈已经没有工资,每个月农场只给她开微不足道的劳动补助。
尼龙袜
一天晚上,杨明琴和一个女伴去养鸡场看望丁妈妈。
丁玲住在鸡舍西头的一间小屋里,屋里火墙子的铁丝上搭着一双刚洗过的绿袜子。杨明琴看袜子缩水缩得像小孩穿的,上前双手抻了抻,袜子突然又变大了,杨明琴感到好奇。
丁玲告诉她:“这叫尼龙袜,有弹力。以后你们都能穿上。”
杨明琴再仔细一看,袜子的后跟已磨破了两个窟窿,临走时,杨明琴执意把破损的袜子拿回家缝补。
丁玲说啥不让。
事情过了一段时间,丁玲去北京看病回来,特意送给杨明琴一双新的尼龙袜子。
那个年代,女孩儿穿的袜子不是布做的就是线织的,能有一双尼龙袜太宝贵了。
点炉子
丁玲住的屋子很简朴,两床军用行李,还有一些生活用具。由于土炉子的火生得不旺,屋里显得很冷。
杨明琴发现丁妈妈不会点炉子——引火的豆秸点着后才添煤,这样一来煤压灭了火,好半天炉子的火烧不起来。
杨明琴就手把手教丁妈妈:豆秸上压好煤再从炉箅子底下点火,这样炉子里的火很快就着旺了,屋里暖和多了。
在农场的日子里,杨明琴夫妇和丁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就连杨明琴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受影响,他们或明或暗关心、照顾丁玲的生活。
1984年,丁玲被彻底平反昭雪,回到北京生活。不久,她和陈明重返汤原农场,特意看望杨明琴一家人,留下了这张极其珍贵的合影。
图片说明:中间排坐着的右二是丁玲,右三是陈明,右四和右一是杨明琴的父母;后排右一是杨明琴的大女儿,右五是杨明琴,右六是张学礼,其余全部是杨明琴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