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看,我的鞋子穿对了吗?”
“嗯,不错呀,穿对了!”
“我的鞋子没有穿反,你开心吗?”
“开心呀!”
“不,你不开心!因为你没有笑!”
我大吃一惊!不到三岁的二宝,不但观察到了我的表情,还深刻地总结了出来。
当我们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其实她很多都懂了,而且在很多表情在成人看穿而不说穿时,孩子也说穿了。
当我发现她会观察我的表情时,我与她之间的沟通就要多花心思了。与孩子之间都要注意沟通的表达,与青春期的孩子及成人之间的沟通更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及语气。
说话,谁都会,但好好说话,很难。
沟通,谁都会,但好好沟通,更难。
当我们内心带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时,说话会是冷冰冰的;当我们内心带有愤怒的感觉时,说话是散着烟硝味的;当我们内心一直压抑的时候,说话是冰火两重天的,表情冷漠,语气带着刺。但是当我们内心喜悦的时候,空气里都散发着甜糯的味道;当我们内心充满快乐时,眼睛里闪闪的光,像要照亮天空的烟花。
所以,我们沟通时说的话,每一个表情与发音都注定了沟通的效果。
前两天,因为有很多事情要忙却因为带孩子而无法做,内心只觉得堵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孩子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令我抓狂,总有一种“好吧,你们是在挑战我的容忍底线”的愤怒。我以为自己的“唠叨”或“警告”能让她们明白我的愤怒,但是,没有!小女儿多了一些“哼”,常常为了让我“笑”更是强行将我“嘴角上扬”,而大女儿多了一些“你不想听我就也不想说”的行为。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局面不但控制不了,还越演越烈?当然,我习惯地,自我反思。停下来反思,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养成常常自省这样的习惯,一来因为我经常看为人父母需要看的成长书籍,二来我已经跟着黄慧英老师“上”情绪管理课快一年了。“上”,是表示我因为忙,没有全部跟着做作业,不能堂而皇之地说自己上课了。毕竟也抽空看了黄老师给学员的解答及个案的分析,多多少少是有收益的。
自省的结果是——我是家庭的情绪主导者,如果我都不稳定,不注意,还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自然而然被我的情绪牵着走。一个是懵懂的孩子,她有她该有的喜怒哀乐,她需要正常的表达,如果我的表现是偏向“愤怒”型,她自然会偏向愤怒;一个是青春期的孩子,她有着很多自己也控制不了的敏感与烦躁,她也需要正常的表达,如果我不包容她,不理解她,她会自己懂得怎么引导消化那种情绪吗?显然是很有难度。
于是,我希望我自己先调整自己。调整,不是压抑,而是在想发表个人情绪之前“三思而后行。”我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有不完美的一面,但我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调整,从而影响到与家人的沟通氛围。
某天,大女儿因为妹妹将她的一心爱物品“玩”不见了,她很生气。看到姐姐生气,妹妹跑进房间搂住我的脖子,希望我帮助她。不过,大女儿不给这个情面,她很愤怒地冲进来将妹妹拖出去,并勒令“一定要帮我找出来!”
于是,一个愤怒不能自控,一个惊慌不知所措。我假装在看书,脑海里高速运转着。自然地,我希望先考虑大女儿的感受,因为在这件事情上,她是“受害者”,于是我让小女儿慢慢想一想,将姐姐的东西放哪了,让她想到了找出来。但是她一边哭一边这里看看那里瞄瞄,根本想不起放哪了,她接着跟爸爸求救,让爸爸帮她找。爸爸正在忙,也希望她为自己做错事试着承担责任,也是跟她说:“你把姐姐的东西搞不见了,自己想想看,爸爸也不知道去哪里找!”
此时,大女儿的怒火仍然在燃烧。一直烧了近40分钟,各种咆哮。妹妹也哭了近40分钟,一副“求天天不应”的伤心。
当大女儿第三次想进房间将妹妹揪出去继续帮她找时,我发话了:“我不出声,不代表我可以坐视不理。我曾经跟你说过,在物品损失与妹妹之间,你发火之前要衡量哪个更重要?”她“哼”的一声,将妹妹推给我,抽泣着扭身冲到浴室,关门。不过,至少我知道了她丢失的是一排彩色的不粘标签。
当时已经很晚,我跟她爸爸敲门后不开,只能说:“那你今晚就在里面吧,我们先睡了。”于是,我们真的关灯睡觉了。但是,谁睡得着呢。半小时后,她出来,自己上床睡觉。
第二天,她罕见地对妹妹依然是冷脸,还跟妹妹说:“如果不找出来,你今晚还得给我找。”我自己也试着在可能存在的地方找了,都没找到,连沙发底下也扫了个遍也没找到。午饭时,她还是冷着脸吃,吃完进房间。
这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严重这么持久的情绪爆发。
我一直在思索,应该怎么做才能将这场“戏”收场。不能坐视不理,也不能强行处理。最后我想到了一个在别人看来“有没有必要啊”的方法。
我带着妹妹去了礼品店,除了买一份类似她原来的但比原来的要更多的长方型彩色不粘标签,还买多一份圆型的彩色不粘标签,准备付款的时候,看到带有星座的修改带,买一个她的星座的给她。接着,我挑了一张她很喜欢的简素的猫咪卡片,准备将我想要说的写在上面。同时,妹妹选了一个她喜欢的印章。
晚饭前,她依然冷着脸,但比白天稍缓和一点。我将写好信装着两份彩色标签的卡片,让妹妹拿去送给她,同时还有那个修改带。我假装在浴室里准备给妹妹放水洗澡,只听得她语气里带着惊喜:“妈妈,你在哪里买的?”我什么也没有说,招呼妹妹来洗澡,具体的,我希望她看了信之后再说。
洗好澡出来,留意到那封信她也看了,不过,彼此都没有说什么。只知道,接下来,她又和妹妹逗趣玩乐,还时不时将妹妹抱在怀里了。我觉得,这场戏算是“完满落幕”了。
信里我主要表达了三点——1、我知道她因为东西不见了,生气,我能理解,可以接受她有情绪;2、虽然她有权生气,但是妹妹这个年龄还没办法分清是非,在她情绪“爆发”时,平时享受过姐姐宠爱的她惊慌失措,才导致怎么也想不到放哪了;3、还是强调了不管是当下,还是将来没有了父母的岁月里,在利益与姐妹情谊上先衡量哪个更重要,同时我承诺当妹妹长大,我一样对妹妹有这个要求;4、作为母亲,看到孩子和睦相处是最欣慰最幸福的。
后来,跟朋友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表示“没想到大女儿会发这么大的脾气”,更“没想到,我最后处理了一个好结果。”
诚然,我们也并不是处理得很完美,只是我们并没有将事情造成彼此更大的伤害而已。情绪处理与沟通方式都因人而异,未来也许我们要更常面对,更激烈的情绪冲突,但是因为有学习,我们也会随着一次次的考验实践而进步。
这件事,估计她并不希望我对人言,更不希望我记录下来。但是,我想跟她说,成长是要面对很多彷徨与无措的,她允许有自己的情绪。这一次的经历后,她也成长了不少。我会陪着她们一路成长的。
学习,不但使我妈开心,我们一家都可以过得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