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乡下,带着煊煊易宝去亲戚家串门,亲戚家两岁多的小女孩很是可爱,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充满灵气。看到我们来了,孩子的妈妈赶紧拿出宝宝的玩具给易宝玩,易宝刚满两岁,萌萌的,第一次来亲戚家还有点害羞,但还是第一时间伸出手,正要接过玩具飞机,小女孩飞快地跑过来,把玩具飞机夺走了,嘴里嚷着: 这是我爸爸买的。
“你怎么这么小气,玩具要和弟弟一起分享啊”
小女孩嘟着嘴,当然不让。
于是,小女孩的妈妈给易宝去坐滑板车,结果,小女孩赶在前面坐了上去。
“你这么自私,没人跟你玩了,妈妈也不喜欢你了”。妈妈显然生气了。
“哇哇哇” 小女孩一脸惊恐,一下子大哭起来,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再寻常不过,也再熟悉不过。这个世界上,有一项职业,它没有薪资还要求24小时到岗,并且充满挑战和风险,就是父母。很多的父母都会为了养育中的那点事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无助。对此,我当然感同身受。即便是混了十多年的儿童教育圈,接触了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的家长,研读了那么多的儿童心理和亲子沟通书籍,但是遇到自己孩子的一些问题时,我也会不那么淡定。
但是我们要坚信一个事实: 那就是任何问题的背后都有无数个解决方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这个信念愿意为之努力去找到这个秘籍。
我们来看看这位小女孩。她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自己的玩具,却必须要求给别人玩?为什么妈妈不经过她的允许就把属于她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为什么她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还被妈妈批评?为什么妈妈因为她夺回自己的东西就说不喜欢她了?她太困惑,太委屈了,太伤心了~这些问题对于只有两岁多的她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哭成了她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同样,这位妈妈也许也很困惑。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自私?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好好地跟同伴相处?为什么分享玩具给同伴玩就这么困难呢?为什么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哭?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不跟自己好好合作…
要让孩子“听话”,从来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
我们先来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 有提到我们的孩子具备以下的特征: 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们没有恐惧,不一味顺从,没有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这不是幻想,这是蒙台梭利给我们描绘的“正常”的儿童模样。我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这样的天使,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可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能够按着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爱护。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父母们通常 “以爱之名”,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舒展的发育和成长。所以,父母包括孩子的其他家庭成员需要了解孩子,认识孩子成长的规律,并把他们从自己设置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神秘的,想想看,一个只会吃喝拉撒的小婴儿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大孩子,这个过程真的令人着迷。
当一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成人压抑时,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成人”首先是他的母亲,然后是他的父亲,最后才是他的老师。很多父母听到是自己的问题时,可能会很不理解或认同,怎么可能,我们都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的,我们对他严格要求是希望他受到良好的家教。但我们忽略了,一个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胚胎”存在着,他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当成人的意志和孩子意志发生碰撞时,冲突就产生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以成人觉得孩子胡闹,不听话而告终。事实上,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的关注点不在被下达的命令上,而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我们只有通过正向语言先吸引他的耳朵,才会让他愿意听我们说话,关注我们说话的内容。
大多数父母尚不知道,他们对孩子说的语言,以及他们和孩子说话的方式,足以影响孩子一生。
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深远影响的: 父母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塑造强大的学习型大脑,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及行事风格,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以及他们认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为基础的。所以,父母如果能够尝试共情关注,充分交流,给予孩子正向反馈,避免“命令式”的语言(训斥或要求),而更多采用“建议提示型”,启发式思考的语言,可以帮助到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从而更愿意和我们合作。
在以上这个案例里,面对不愿意马上分享玩具的小女孩,她需要的自己的感受被看到被理解被认可。如果我们尝试蹲下身,抱抱孩子,温柔地告诉她: “妈妈知道这是你的玩具,你是不是还没准备好分享这个玩具给弟弟?那你自己拿一个玩具给弟弟一起玩好不好?你是不是害怕弟弟把你的玩具拿走了?可以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谈话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通过正面的鼓励,引导和建议,实际上我们是把孩子从“环境的奴隶”转变为“自我行为的主人”。一旦父母给予孩子选择和做决定的权利,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孩子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也就更有力量和掌控感。
当然,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了。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和归属感。
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
倘若我们愿意放下身段,蹲下身来,倾听孩子,温柔地和他交流,你会惊喜地发现: 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