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年1月13日,20:00-22:00,2小时;
阅读书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作者:【美】马丁·塞利格曼;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P1-P70;
阅读目标:如何才能拥有幸福人生?
阅读方法:精读+思考
阅读笔记:
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任俊)
当你阅读完塞利格曼的之套书后,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最有意义的收获和成长。
前言,打破65%的传说
所有的药物治疗都可以归为治愈性的或缓解性的。缓解剂是样好东西(比如现在我带着助力器),但是它不是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有效干预才是通往治愈的最好途径。
想要治愈,必须将一种古老的美德与这些干预相结合。这种美德便是勇气:理解你的心理问题并设法正确应对它们,以便在无法消除它们的情况下仍能使自己正常地生活或工作。当你将你的勇气和我现在所评论的干预相结合时,你就一定可以打破65%效应障碍。
第一部分:识时务,尽人事
第1章,什么能改变,什么变不了
这本书是第一本以确凿的事实来指导你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的书。
我们基因和神经系统的进化使我们倾向于以某种固定的方式去改变,而其他的方式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选择研究习得性无助、抑郁症和悲观这三个问题。
本书是心理学与生物精神病学之间明争暗斗的擂台。
第2章,人定胜天只是传说吗
完善和提高是美国精神的绝对核心,丝毫不亚于自由在美国人心目中重要性。
自我提升是个很庞大、很有利润的企业,它利用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来为自己赢利。
当一个人有很多钱要花时,个人主义就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世界观了。
现在的自我充满了各种意见、决定和偏好。这就是最大的自我。
药物革命的前提是异常的情绪是由异常的大脑化学物质引起的。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就可以改变心情和情绪。
药物通常都是以引一个较轻的疾病来治疗较重的疾病。
从某一方面来讲,焦虑是提醒你对生活做些调整的信息,而抗焦虑症的药却阻断了你获得信息的通路。
人格特质的可遗传程度都大致为0.5(除了智商外,智商是0.75)。
第二部分:如何与坏情绪相处
第3章,日夜煎熬的焦虑
回想一下它带给你的那些伤痛,那些折磨都只是为了给你敲响危险将近的警钟,提醒你提前做好准备,有备无患。它甚至还可以让你避开这些危险。请把焦虑想象成汽车上一闪一闪的“汽油不足”警示灯。
所以对于那些焦躁不安的情绪,我们应该忍受、关注甚至心怀感激。
在此我将推荐两种经过了大量研究证实确实有效的改善日常生活焦虑的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们都需要你每天花20-40分钟的时间,并且持之以恒地使用。
第一个技术是渐进式放松训练。在进行渐进式放松时,你要先绷紧全身的肌肉,然后慢慢放松你身体的主要肌肉,直到完全松弛下来。第二个技术是冥想。这个技术需要每天使用两次,每次20分钟。冥想的作用在于又多了一个那些产生焦虑的想法,它是放松训练的补充。冥想可以降低你的焦虑水平,使你不再对坏事情神经过敏。因此,冥想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放松训练。
我们也有一些快速治疗的方法—少量的镇静剂。如果你急切地想要暂时从焦虑中脱离出来时,偶尔服用少量的酒精和镇静剂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这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好的方法还是放松训练和冥想。
不管焦虑在进化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焦虑通常都是可以改变的。
剧烈持久的焦虑则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这时你就要设法减少焦虑而不是泰然处之了。
第4章,大难临头的惊恐
惊恐症就是一个生理上的疾病,要靠药物才可以缓解。
患者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正确诠释这些症状。
一个简单易行,又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心理治疗法可以治愈90%的惊恐症,而惊恐症仅仅在十年前还被认定为不治之症。
第5章,看似无厘头的恐惧
加西亚的实验突破之处在于发现了习得的快慢和习得的程度完全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事物本身的可习得性是由进化塑造的。
激进的环境论使行为主义称霸了美国心理学界,但是加西亚的实验犹如晴天霹雳,动摇了行为主义的根本前提—我们是环境的产物,不是基因的产物。加西亚的实验表明了一种基因倾向—我们的基因限制了我们学习的范围。
有两种采用消退原理的治疗方法都能成功地治疗恐惧症。
第一种是系统脱敏法。第二种方法是暴露疗法(也称满灌疗法)。
消退治疗要发挥作用,患者必须要先体验到焦虑,然后再消除焦虑。
很多时候,与恐惧有联系的东西是一个模糊的事件,大部分是有关社会的事件。比如,他们听说自己最好的朋友被狗咬了,从此之后他们就对狗怀有恐惧感了。
所以恐惧症的治愈要靠实际行动,而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了。
恐惧症的消退要求在恐惧物体出现时没有令人恐惧的非条件反射出现。无论是暴露疗法还是系统脱敏法,恐惧的消退都必须让病人感到没有危险逼近。
恐惧症遵循的并不完全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它遵从的是我们在进化过程中早已准备好的一套的条件反射原理。
有些很难改变的东西同我们祖先的生死搏斗有关。
阅读感想:
这是我所阅读的塞利格曼博士的第二本书,风格与之前一本一致,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心理科学。另外,阅读的时候感觉是一种享受,为什么呢?因为大凡国外的书传到中国是译本,而译本很多有不通顺或难懂的表述。而塞利格曼的之套翻译书没有这种感觉,觉得就象读中国人写的作品一样通畅。我才发现原来它的译者任俊,是大学的心理第教授,又是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理事,原来译者本身就是个大行家,怪不得,读感这么好。
我记得李欣频说书单,应该一半经典一半新知,一半知识一半智慧。对此我深有体会!这些心理、心灵、哲学类的书籍就是智慧类的。而现阶段的我所缺乏的正是这部分智慧类的来让自己过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