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溪口博物馆出来,雨还在下。剡溪汩汩滔滔,水色微浑,对岸笔架山云雾缭绕。湿漉漉的三里小街很安静,行人很少了,有一辆人力三轮车慢而无声地地骑过,又过去了一辆小板车,也是无声无息地慢速运行。还有几个当地人走过,我猜他们是往家里去,这一条小街是他们日日回家的必经之路。我们沿着河堤路慢慢往来路走。
走过玉泰盐铺。门还开着,已经没有游人了,正好照一张全景,“咔嚓”一声,定格的照片里,左下突然出现了一个撑伞急步的女子的背景,右边一辆绿蓬的三轮车正要拐出镜头,“清庐”和“玉泰盐铺原址”照得都还清晰。
走过“丰镐房”。大门洞开,不见一人,连山寨版的蒋委员长也不见,大概下班回家了。如此寂然安静的“丰镐房”,寻常哪能得见,赶紧抢照了几张照片。镜头里的“丰镐房”,大门左右,各有一株繁茂如盖的法桐,遮住了一大片庭院里的风光。庭院里也抻出数株碧树,亭亭玉立,飞檐黛瓦在绿影中露出一个檐角、半段白墙。根深叶茂,年深月久,树也是时间的印迹,没有这些树,“丰镐房”似乎就不完整了。常常是树给人错觉,走在树下,似乎走到了过去的时间里。围墙上,有大团大片的湿痕,水迹胡乱地漫延着,更加把老房子向时间里推进了一层。
前边街口出现了一个卖烤饼的小摊。来时并没有看见,也许才出来不久。模样象家里面早市上那些摊卖烧饼的摊贩。胃口虽然没有,却不耽误我们兴冲冲地凑过去细瞧。饼也是在炉中烧烤的,与家里面差不多,但饼的样子可小多了,小巧的圆形,掌心大小。饼里面还有各样馅料。摊主有两人,一人烤饼一人做饼。饼一元一个,价格与家里面也一样,这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总以为旅游景点的东西都得贵上一些,真没想到还能碰上家常价。阴雨天,热乎乎地吃一口,暖心暖胃,一定很舒服。买了五个,三人分食,边走边吃,三口两口下肚,还有点意犹未尽。有点后悔买少了,又不想折回去,留个念想也好。
路过周顺房千层饼店,店铺里与宅门口也是空荡荡,只有一辆小汽车停在门前,一天的生意结束了,家里人该忙活晚饭了吧。紧临周宅的是条小巷,小巷窄而深,隐约可见墙壁房檐绿树逶迤向前。这小巷,一侧是寻常市井人家,另一侧还是“丰镐房”的围墙。一个人,穿着白衫,卷了半截裤腿,背对着我们向巷子深处大步走着,估摸又是一个回家的人。
往前是蒋氏宗祠。细雨如帘,从大门的高檐垂挂而下,两个大红灯笼在雨中格外醒目。自然,宗祠前也无闲人了。
再往前便是武岭门了,远远透过大门洞,可以看见外面空旷的停车场。两小时前,那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溪口一行,快到出口了吧?
就要离开了,忽然注意到,紧接武岭门的左侧,剡溪这一侧有小丘一座,古木参天,有石彻的宽径蜿蜒伸入。忽然省悟,这里是文昌阁、小洋房入口,门票上也有标记,刚进来时太着急,只顾随着人流向前走,如果回来不是这等散步般的走法,这一处就要错过了。文昌阁才是蒋氏故居的第一站,却让我们走成了最后一站。这个时间段必定闭馆了,但也要走一遭才好。从文昌阁回来,武岭西街这条溪口小街,才算逛遍了吧。
雨这时又小了,我们沿路上了文昌阁。从文昌阁下来时,雨就停了。三个人又一次走过武岭门,这一回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