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英雄有多难?能力,机遇,财富,健康,命?的确都是因素,不过总而言之可以归结于两个因素,时势和能力。如果要我选,我肯定会选择前者。换言之,就是现在很流行的话,人的选择选择会比能力重要得多。选择对了,站在风口上,猪都能上天。
就像贾谊老爷子说的,“仁义不施,拱手之势异也",这里的“仁义"就是时势了,当时的百姓渴望的就是仁义,你不遵守,自然要倒霉的。
总体介绍一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以博文能学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颇为汉文帝赏识,是位年少有为的好青年。主张改革,遭到周勃,灌婴嫉妒,后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复诏回朝,拜为梁怀王太傅。再后来梁王坠马而死,贾谊也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年少有为,英年早逝。天妒英才的典型案例,人这一生,还是别太聪明的好,笨笨傻傻开开心心就很好了。茨威格在他的《断头皇后》说:“那是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所以呢,年少有为什么的都不重要,开心健康才最重要。
扯远了,《过秦论》顾名思义,即使说秦国的过失。
战国末期,秦孝公拥雍州之地,锯函谷关之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再加上商鞅辅佐,连横政策,先取得西河以外地区,之后取汉中,夺巴蜀,蓄势待发,一统天下。
不过其他六国也不是傻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文中记载“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宝,重宝,富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締交,相与为一"。其实其余六国如果加起来时肯定能打得过秦国的,不然贾谊也不会说是“弱秦"。那双方对比如何,文中记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至于谋臣将领,基本上战国时期能叫的上名字的都在六国这一边,廉颇,吴起,孙膑,田忌,乐毅,苏秦......
结果呢,大家没看过也肯定知道,肯定是秦国赢了。“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族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其实这个结果双方是都想不到的,秦国本来没想玩命,没想到敌方阵营合伙跟秦国玩命了,秦国大兵估计也准备全力一波,以死殉国,结果还没打对方就投降了。戏剧性的反转什么时候都在,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用“天下分久必合"一言以蔽之,但作为后人总得学点什么,六个国家整天纠结谁损失的人多,谁的功劳最大,为了点鸡毛蒜皮的既得利益被集体团灭,说出去都丢人。
历史是螺旋性发展,总会找到几个相同的契合点,但不论好坏,它是避免不了的。就像战国有六国攻秦,三国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近代有国民党派系斗争。就像如果秦始皇能意识到这一点,贾谊就写不出下文了。
“及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何等威风啊,但是他焚书坑儒,禁锢思想,以为可以绵延大秦于万世,不料两代及亡国。
陈涉和六国哪个厉害?“比权量力,不可同年而语。"但成败异类,功业相反。陈涉,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也,揭竿起义,最后成功,足见对六国之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