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是看到了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腾讯,腾讯是一个经典的生态企业,他的生态护城河不是自然而成也是经历了生死的蜕变,在3Q大战期间周鸿祎逼的腾讯开放了自己的护城河,在这个生死攸关之际,没想法腾讯经过转变成为了自己基本的生态圈。
如果不变可能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垄断各个信息行业的腾讯,开放以后相反成就了一个信息大厂的正向生态平台进行转变,不仅不再是独裁而是和平发展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的一个有效的生态,能够进行自我进行促进而成就自身的,而不是对于一些其他的网络公司的压制或者收购,内部孵化也不需要在进行资源的长期供给与消耗造血,在进行不断的竞争流转,本身自身供给系统也由于原来的支持,转为后期是内部的转化与资源提供,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成败不在是由于外部的供血而成长,变成优胜劣汰竞争型,由原来内部的孵化变成自身创业而成。企业的生死可能只是一瞬间的,苹果乔布斯在世时候说过离苹果倒闭只有18个月,在华为最为鼎盛的时期,任正非大佬也写了《华为的冬天》,企业是因时因世而存,不太可能永世而存,但是生态必然永存,生态的平台会进行不断转化跟供给而不参与竞争。
凯文·凯利有一句话说的好: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业总想成为金融帝国,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靠着原来的那种圈定接班人的做法,想让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我们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帝国,而是把它变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
因此,而言大多数的帝国也是如此,帝国的朝代也是比较有生命力,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存的时代。企业而言,做平台的企业很多,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优势。阿里巴巴平台优势是数据,华为的平台优势是基础设施。张瑞敏曾说海尔的优势只有人,一边是8万多名员工,一边是1亿多名用户,人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才能成为优势。也就是说优势与劣势的转化也是一中相对而存在的。需要不断的去进行变革,去革自己的命。相对于这一次“双减”而言可能也是教育大厂相对的机会,因为大佬的地位不在但是平台跟口碑的优势还是存在,能够进一步的进行转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在造就一个新的大厂神话。
旧的不一定就是过时的,旧事物中同样蕴含着创新的基因;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甚至新的并不一定是新的。创新不是简单地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当中发现新思想。
何帆老师,在变量中从小趋势的变量为基础,而推演出大趋势的演变,到推断出企业必死,生态永存。是否得到验证不得而知,但是由此可以引起我兴趣所在的是教育,生态平台的存在价值可能大于大厂的存在价值,更加可能的是一种规则跟规矩,不再是一件小事所能够引起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