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知足篇

图片源于网络

一、为什么要“知足”?

自然的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人的道理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然后以“有余”奉天下。那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超过“足”就是“有余”,没有超过“足”,就是“不足”,所以要理解老子说的人之道,首先要“知足”。

二、如何才能做到“知足”?

要做到“知足”,要先要思考几个问题:名声和生命那个亲?生命和财富那个重要?得到和失去那个有害?(名)爱的过了必然会有很大的消耗,(货)积累的多了必然会亡失很多。财富守不住,名声累死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做到“知足,知止”。知道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不会受到受辱;懂得适可而止,不会有危害。

三、“不知足”会怎样?

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会让人犯法,所以老子提出”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政治主张。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道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想要的得到某些事物会让人有过失。知道满足的人,心灵是富有的,自然就不会再去追求更多的名声和财富,也不会因此有过失,酿成灾祸。

四、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知足,便是知道有多少的时候就够了。满足于足够,就知道了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什么时候应该“损不足而奉有余”。名声和财富的积累伴随的是对身体和对时间的消耗,已经做的很好了,不如适可而止;已经很富有了,地位也很高了,更应该低调处下。自己的财富和名声已经“有余”了,也就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时候了。功成身退,并不是一定要归园田居,而是要做到“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那么退下来之后做什么呢?为道者,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附原文章节如下: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