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课堂模式,我们可能会想到“讲听读记练”这样古老的模式,也会想到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模式,也会想到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模式,这些模式一看就是实践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很清楚,很有操作性。他们并没有给这些课堂模式命名,比如博爱课堂模式,比如智雅课堂模式等等,所以看起来有些机械和冷漠。虽然在“明了”里可能有关爱,在“联合”里可能有关注,在“系统”里可能有辅导,在“方法”里可能有热情,但总起来讲,还是显得某种不确定性,也给一些不健康的情感以可乘之机,比如或许“明了”里可能有命令,在“联合”里有暴躁,在“系统”里有讽刺,在“方法”里有独断。
有一个大家可能都明白的道理,教学在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冷漠操作,而必须是一件富有人情味的事情,有的老师教学技术可能并不行,但对孩子有爱,孩子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甚至能自学起来。我想,在有爱的低技术教学和缺爱的高技能教学里,应该是有不少选择前者的,这在笔者的管理实践中常常遇到。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使得课堂自然焕发爱的力量吗?比如,尝试将怀特海的教学三阶段(浪漫——精确——综合)进行改造,使它具有仁爱的力量。所谓“浪漫”,其实就是一种渲染,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前的热身,所以,我们或许可以加上仁爱元素,叫作“浪漫呵护”,我觉得是可以的。正如《教学勇气》作者帕尔默说的,其实每个人都对未知或多或少有些恐惧,虽然有的人喜欢挑战,但绝不排除细微的恐惧:我能学好今天的知识吗?这个时候,孩子可能是需要呵护的,只有在充满呵护的课堂开头,还在才会有自信和勇气走向课堂深处。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或许改成“精确倾听”,无论看还是说,都需要一种倾听的力量,海德格尔曾分析过“倾听”,认为“倾听”是一种灵魂的交互,在课堂进入到对新知识深度剖析的阶段,教师倾听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眼神倾听,可以通过声音倾听,可以通过孩子的动作倾听,看看孩子有没有领会,看看孩子会不会操作。我儿子高中的化学老师就曾经讲过,他每次讲新课时,都会看我儿子的眼神,通过眼神,她能倾听孩子到底有没有学会。当然,反过来,孩子更要倾听老师,老师的教学话语,老师的眼神,其实很多细节都在教学,教学,对于老师来讲,是全身的事情。
而到了第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综合运用阶段,则更要充满仁爱之情,因为对新知识的运用是一件冒险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要能够热情地注视孩子,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高兴,所以这个阶段其实也可以命名为“热情综合”。
“浪漫呵护”“精确倾听”“热情综合”,这样就让整堂课充满了仁爱精神,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设想。
泰山小学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