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再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才叫成功的教育?我们父母最该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因为高考、中考,所以就盯着成绩,让孩子去上提分班,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高分就成为了当下的“成功的教育”。然而山外有山,当社会呼吁素质教育,孩子不学个琴棋书画,不能在学校活动中表现一下,拿个“校园之星”“十佳歌手”“竞赛金牌”,给父母脸上贴金,都不能称之为“精英教育”。所以教育变成了军备竞赛,孩子变成了父母炫耀比拼的资本。
这种“内卷”的竞争,遭殃的是那些还没有被卷入,或不得不被卷入的家长,“神仙家长打架,平民家长遭殃”。平民家长的情绪被强烈调动,无助,无力,焦虑,连卷起来的资本都不够。
虽然“双减”落地,仿佛给广大家长带来一道曙光,但焦虑依然没有减少,因为大家眼中所谓的“成功的教育”的定义没有改变。
难道“高分”“明星光环”就是成功的教育吗?如果这样,那真的没有可比性。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正在向德国学习,所以我研究了一下德国的教育,我们知道德国是一个8千万人口的国家获得了一半的诺贝尔奖。
①首先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其次,德国教育的小学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授知识的很少,在他们的教材目标中,出现最多的词是“自己”。
②小学结束,学生们会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德国只有25%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中进入大学深造,而多达65%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选择双元制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尽管这其中很多年轻人满足了上大学的条件。
③在德国,蓝领工资高过公务员,很多青年人选择成为企业工人,所以成年人的进修教育往往非常受欢迎。
可以看出,德国教育的成功在于,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而不是只有高考,他们更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高考分数的高低。
郭宇宸老师说过:教育不能只为考大学服务。更要为孩子18岁以后的人生服务。教育应该是构建孩子的未来竞争力。
所以比高考更重要的是人生,比父母面子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
“成功的教育”,应该让孩子有能力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成为这个社会、他的父母希望的样子。
所以作为父母,赋予孩子最好的能力,就是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当他需要的时候,他可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