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了休息时间去学习但是却没有什么成效;
上了很多补习班听了很多网课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这个时候往往会丧失信心,给自己定性“不是学习那块料”,进而产生厌学的心情,只想赶紧高考然后放飞自我。
而实际上是学错了。
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就像同样是要跑马拉松但是你在纯跑但是对方骑上了自行车,三轮车,甚至开上了跑车(多气人啊)
01
决定学习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记住相关知识点,并且在考试的时候顺利地调用出来。
课堂上听同一个老师上课,但是有不同的听课效果,这就要看复习的能力了。
大多数的复习方式会对相关内容进行反复阅读,但是这样往往是无效的。
这种不用怎么动脑,看似愉快的复习过程,只会产生“我以为自己掌握了”的错觉。
眼睛在看了在看了,脑子过去了,没记住(欸,就是玩~)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陷入的误区:使用一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这种重复阅读的好处就是这个方法是最为省力的,轻轻松松的过完了一遍,还会感觉自己收获满满,又是为了梦想努力学习的一天呐~
轻易得到的东西总是得不到珍惜;轻易学到的知识总是难以留住。
非得有番折腾才能留下痕迹。
02
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检索式回忆的方法学习,这也是挑战自己记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挑战自己。
可以给自己提问题的方式去学习。比如学习政治这门课程,在听完课程之后,将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题目写在本子上,在复习的时候看着上面记录的问题,尝试着回忆有哪些重点内容,写出关键词,记忆卡壳的时候也不要马上翻书,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解释清楚知识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等到所有问题都通过这种方式回忆一遍之后,再去看书,将盲点部分记忆清楚。
上面的过程是需要在每次复习的时候多次反复的,只靠着一次就记住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
间隔练习的方式往往比集中式练习有效。重复的次数会比时长更有效果,复习一门科目连续十小时就不如分散到十天,每天一小时来的效果好。
学习时长确实是学习的一个评价标准,但是绝对不能陷入单纯追求时长的误区当中,要注重学习效果,是否真正掌握,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及时调取,这些标准才是真正重要的。
03
重要的是“问题思维”,会让学习更有效率。
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更快地得到答案;
带着问题去复习,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学习的知识是要对实践有用处的,是要解决实际上的问题的,而不是为了知道这个知识而已。
清楚自己在哪里有盲点,然后去查找资料,深入理解知识点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提出问题,用小测验的方法去检测知识,在这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才能巩固下来。
学生时代学习到的东西大多在考试之后都不记得了,只是成了应付考试而已,曾经付出辛苦学习到的知识像一位匆匆的过客,并没有形成积累。
走过的路如果不经过反思就真的可能是白走了,只有认识到了问题,想到办法去避免,才能形成自身经验,不会再次跌入同一个坑。
虽然难以避免陷入到“应试”的弊端当中,但是可以改变学习方式和方法,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将知识转换成能力,重要的不是具体的知识学习了多少,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是否学会学习。
学习到的知识只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原有知道的联系起来,或者是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才能记忆的更加深刻。
学习中运用“问题思维”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率的学习。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点赞加关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