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改变可以发生,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否则,所有的努力和改变都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因为你已经从心底里就把自己的选择权交出去了。你永远无法一边交出选择权,一边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出发视角:原因论VS目的论
经常听到很多人说,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导致自己现在自卑、不敢去爱;因为出身普通家庭,再怎么努力也是改变不了命运;因为没能上好的大学,所以这辈子与好工作无缘了,这些都是典型的原因论。
“原因论”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
佛系青年的出发点就是原因论,也是虚无主义的入口。因为过去的不幸、不努力及不好的运气,导致了当下的困境和不如人意;然后又从当下糟糕的处境,推及未来也是痛苦的,且不可改变。因为过去无法改变,生命才如此痛苦啊!
还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你会坦然接受现在的失败和痛苦,也觉得自己的余生都是灰暗的。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人因为父母离异,早早辍学,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同样有人出生在单亲家庭,成绩优异,积极且热爱生活。
有人毕业学校不好,不断降低对自我的要求,越来越堕落;有人虽然毕业于不入流的大学,但从未放弃过对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所以,你发现了吗?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当你沉迷在“原因论”中自我安慰和麻木时,认为一切不可改变时,也是交出了自己的选择权,放弃了拥抱美好的权力。
我的一个朋友,因为是出生在单亲家庭,每当遇到优秀的男生,都会从潜意识里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然后远远的逃离。因为过去的不完美,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这种自卑,更会让人怯于尝试,错失许多难得的机会,那些让你离喜欢的工作,喜欢的人更近的机会。
而从“目的论”出发的人,比起那些关心过去的人,他更关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有步骤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目的论”: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你要知道,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我们会被很多世俗的风气所干扰,比如:觉得有钱等于快乐,只有出生世家才可能成功等,然后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拥有“目的论”思维的人,很难会被这些浮躁的声音所干扰和影响。
自我的三个维度
当你从“目的论”出发,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可以改变时,可能会即刻投身行动,这是一个特别棒的开始,意味着你已经真正从“原因论”的陷阱中走了出来。
但相信改变可以发生只是第一步,你知道自己现在为什么在这里,下一步又该迈向何方吗?自我认知从来都是一件艰难苦涩的事情,自我认知既是你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更是你真正力量的唯一来源。很多的时候,你缺的是一种笃信和决心,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可。
对自我的认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自我需求,自我印象,自我发展。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人给的又总觉得味道不对。面对伤害,我们无法找到自己的那部分愿望和需要,也不能体会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更别提寻求解决之道了。这里就是自我需求存在的困顿。
这里自我需求指的是我们内心对于周围人与事的期待和看法:我希望生活给予我什么,我希望周围的人怎么待我,我希望从和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什么,等等。一个对生活和他人没有期待的人,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更谈不上组织或融入让自己感到温暖安全的群体。自我需求就像是启动我这座孤独浮岛的动力,不管我需要的是煤、有还是电,只有当我们能体会到自己真实的需求,我们才会开始寻找生活意义,尝试探索前行,尝试和更多的孤岛进行连接,满足自己的需要,化解人际伤害,建立并享受更好的人与人的关系。
有好多美好的东西,我没有去经历和体会:真心实意喜欢的女生,去看这个精彩的世界,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人情冷暖、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也是我觉得生而为人最值得去体会和感受的。
第二是自我印象。这个自我印象与实际的容貌装扮无关,而是你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评价。自我印象就像是一份自己写给自己的最诚实的评估,包含着自信、内在安全感、自我价值等一系列与自己有关的看法。“自我印象”只是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通俗词汇,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它被称之为“自我”。
造成这种卡住的自我印象的原因往往与当下的人和事无关,而在于当事人幼年经历过的成长创伤。卡住的自我印象让我们无法发挥成年的自己已经具备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面对放大的现实问题,出来迎战的反而是当年那个弱小的伤心的小小我。
面对上司的责骂,同事的嘲讽,甚至身边亲友的不信任,我们经常容易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因为不自信,所以交出了自己的选择权,听从别人的安排,随波逐流。但你要明白,你才是那个最有力量的那个人,不要将自己的力量束之高阁,不去尝试和努力。
第三,自我发展是一个寻找自身意义的过程。通过寻找意义,激活自身潜力,发展自我,最后想要实现的是爱的能力。做自己喜欢且能创造价值的事情,与他人建立更广泛的连接,这两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消除了人际伤害后的个人目标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符合你当前发展轨迹的。它应该能让你体验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而不仅仅只是弥补过去的创伤。
我们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假设你是学生只看到“学校”这个共同体。也就是说,学校就是一切,我正因为有了学校才是“我”,这之外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而跳出的过程,就是与更多的人建立连结。
人与人之间的喜爱和吸引,其本质上很重要的一项是连结和发展。通过爱,人们尝试接近那些拥有自己倾慕品质的人。走进他们,尝试跟他们成为朋友,尝试了解、进入他们的世界,与他们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尝试获得他们所具有的、我们喜爱的那些品质。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功利,好像我们在利用这些人,其实不然。我们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在表达着,我真的很喜欢你,我想走进你,我想和你一样。人的发展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走近、学习的循环往复实现的,逐渐扩大自己的世界,获得更多构建自我的元素,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够照顾自己并照顾身边的人的成熟个体。也同样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了生命的掌控权,变得从容而幸福。
参考书目:《理解人性》《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