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做在线英语教育的工作,每一次询问妈妈们,有没有多余的英语学习时间时,妈妈们就会讲,真的没有多余的时间啦,小朋友其他的时间已经被排满了。
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时,既为现在的小朋友们感到高兴,也为他们感到痛苦。高兴地是他们可以去参加更多的兴趣班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痛苦的是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太大了,一天除了有文化课的学习之外,还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每一天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嫣然成了只会学习的机器人。
以前的我也想过,自己有了小孩之后,也要送他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这样就可以避免小朋友以后介绍自己的时候,只会说,我没什么特长,就是来看看。
我也曾经傻乎乎的认为起跑线就是:各种兴趣班,奥数班,实践班。只要自己的孩子参加了这些班之后,我们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
可是我真的理解起跑线的本质了吗?
02
樊登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讲复印件错了话,一定是原件出现了问题。这句话我很赞同。
寒假的时候,我姐在看她儿子写作业,她在旁边看着,时不时的拿出手机和别人聊天,或者刷朋友圈。本来就不想写作业的外甥,看到妈妈的这一举动后。就对妈妈讲,你在旁边看着我写作业,还玩着手机,为什么我非要写作业呢?难道长大后,我就能像你这样了?
听到了外甥的反问后,我知道外甥陷入了一种错误的认知模式。我马上对我外甥讲,舅舅现在陪你一起写作业,咱们比赛看谁先写完自己的作业。
看到我在坐在旁边写作业,起初外甥以为我是在骗他,时不时的跑到我身边,看看我是否在骗他。当他看到我在写作业时,就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始写作业了。
之后,我就给我姐建议。在看外甥写字的时候,最好把手机放在一边。自己最好是找一本书看,或者是拿起笔和外甥一起写作业。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这应该就是起跑线最好的定义。父母的学习与进步这应该是起跑线的加速剂,更是送给孩子的一份大礼。
03
很多父母包括我(虽然还不是父母)都会陷入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我的文化水平不高,我不知道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小孩,所以我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殊不知,我们这是一种偷懒的表现。我们把本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因为我们考虑的很简单,我花钱送孩子去学习,你们只要把孩子教育好就行了。怎么才能看出孩子学习的效果呢?那就是考试的分数。
当孩子的考试分数出现的时候,就是家长"发飙"的时候。如果孩子考的不好的话,父母会严厉的训斥他;考的好,但是没有接近满分,或者不如别人家孩子的时候,还是得不到父母的夸奖;得到的只是,你这次不要骄傲,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考的还好。
长久下去,孩子只会认为父母喜欢的是分数,而不是孩子本身。
04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可是父母和别的父母比的话,会不会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呢?
当然不会,因为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每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都不一样,自己擅长的也不一样,教给孩子的不一样。
就是因为这些不一样,我们的世界才是五彩多姿的。
可是有一些共通的,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我们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讲,并教会他们。
因为这些能力(调整心态,抗挫折)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能我们教育不出来一个改变世界的强者,可是我们一定要确保我们的孩子有利于这个世界的发展。
05
起跑线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多参加社会,及时的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社会中,然后再从社会中不断地学习。
现在的时代变化的太快,已经不是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了。只有让孩子多了解社会的变化,知道自己学习的东西,可以怎么的运用到社会中;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早点理解“社会感”这一概念,知道自己在未来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就是我对起跑线的理解。
5289——流浪的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