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为何物?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故宫博物院现藏景泰蓝种类丰富,包括陈设、祭祀、生活等方面的器具。它们不仅豪华高贵,而且坚固耐磨,是明清时期皇家的珍贵器物。
您若到店,此次展中,首先步入眼帘的是布满景泰蓝小件精作的中区展柜。以蓝为贵,仔细端详作品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造型仿古,所用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不失祥和之雅,红似宝石红,绿似松石绿,蓝似青金蓝。丝掐繁极细致,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略有砂眼,带您领略其沉重的年代感,均为佳品。
景泰,是明朝第七任皇帝朱祁钰的年号。这位皇帝非常喜欢这种工艺品参与设计图案,选择颜色,甚至连制作的作坊都搬进了皇宫,因此这种工艺在景泰年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制作的颜色多以蓝色为主,人们叫做“景泰蓝”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难以定论。目前最策中的说法有一种就是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我国。
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铜镜,镜背面的花纹上就涂饰着各色珐琅。中国金属工艺中,法琅的运用历史悠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艺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直到明代,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景泰蓝工艺在我国的出现始于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