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顾我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我总是在想,到底是哪些方面帮助了我的语文,是老师、家长、同学,还是其他?这个问题已经想了很久,我觉得是抄书!
那时候条件太差,周围可看的书太少,除了语文课本,一本像样的作文选都是奢侈。偶尔,班级里传一本《青年文摘》或是《读者》之类,那简直就是稀世珍宝了!如果幸运能借到手,定会抽出一切空余时间,如饥似渴的读下去。如果碰到好的文章,我会想尽一起办法,把书多留在我身边一天两天的。不知为什么,也不觉得累,五六千字的文章,我硬是一字不漏的把它全部工工整整的抄在我的笔记本上。如果这本笔记本上,有那么几篇摘抄来的好文章,定是稀世珍宝了。我记得有那么几本,一直保存十多年呢!
所谓的好,也只是我认为的好文章罢了!每每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任务以后,我就把它拿出来,一遍一遍的读着,顿觉口齿生香了!现在想来,也许是语言优美吸引了我,也许是故事励志感动了我,亦或是其他的原因,符合当时那个情境,就把它保留下来了吧!
慢慢的,语文成绩竟变的好起来了!
多年以后,我也开始教我的学生,会一遍遍告诉孩子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要多摘抄一些好的文章。可我不知为什么这样,也只是觉得需要积累而已。但至于这种读书的方式,到底好不好,或者好在哪里,我说不出来!
这俩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大师们,也有一共同爱好——喜欢抄书!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每天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功课”——抄写《汉书》。朋友不理解,说:“凭先生的才气,开卷一看,过目不忘,何必手抄呢!”苏东坡笑着回答“非也!”我读《汉书》,一共手抄三遍。。第一遍手抄后,再一段一段背诵。背熟了,再次抄时,只抄每段前面一俩个字,就能背诵如流。想不到吧,大师也曾下过这样的“笨”功夫!
鲁迅先生也继承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式,早在三味书屋时,已经开始抄读了。他抄的第一本书是《康熙字典》,鲁迅把康熙字典里的都抄下来了,还订成一册。后来陆陆续续又抄了不少的书,比如《唐代丛书》中的《茶经》《五木经》《野菜谱》《释草小计》《释虫小记》等有关草木虫鱼之类的读物,可见先生抄书的内容之广泛。先生的抄书习惯一直坚持到到三十多岁,差不多有长达二十多年的抄书岁月。
一代大师尚且如此热爱抄书,乐此不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练就了漂亮的书法,也为他们的创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我想,当年的摘抄无意间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成绩,也是歪打正着了!如今,我倒可以借着大师的例子,持续不断的鼓励我的学生们继续摘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