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职业发展模型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一份工作
职业的四要素
个体能力:学历、经验、资源...
个人需求:待遇、机会、成就感...
职业要求:业绩、指标、结果...
职业回馈:薪资、荣誉、社会地位...
当个体能力和职业要求(1、3)匹配时,组织满意度高
当个人需求和职业回馈(2、4)匹配时,个人的职业幸福感高
如何评估当前的职业状况
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你要追求的是更高的成功感还是幸福度?如果在职业中感到不适,究竟是你不想干还是干不好?
如果追求成功感,且当前的组织满意度不够,那么究竟是自己不够理解组织的需求还是自己能力不足?
了解组织需求的小方法:请直接领导和自己分别写下最重要的三件事/三个能力,看看是否有出入
如果追求幸福感,那么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需要什么能力才能获得这个收益?
职业的底层逻辑
本质上,职业是一个通过持续满足他人需求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一种等价交换。
而交换双方的匹配程度是不断变化的。
匹配度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时,好的情况是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以达到双方的要求。
在不好的情况下,抱怨就会产生。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因为抱怨方总是要求别人改进,不要求自己改。
一个人对于外部环境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
思考
我的职业满意度:成功感和幸福感都不够高,当更想追求的是成功感。
反思组织满意度不够的原因大半来自自己的能力并不足以应付职位的各方面。在工作中积极性还不够高。
最近的抱怨:对公司发展状况不满意。反思自身能力不足的地方: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够。比如,做research的时候不够详细,对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刻。如果我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公司的发展机会会更加令我满意,而我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将会同时得到提升。所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王道。
Part II:选择职业匹配的两种策略
资源策略:从自己拥有的能力出发,能做好什么就去做什么
愿景策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去补
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
资源策略比较务实,很快可以开始投入,风险小,压力小,效率高。但缺点是长时间的跟随会造成一个人的惰性,慢慢被塑造成组织需要的模样(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组织发生变化,容易杯具。
愿景策略是理想主义的策略,根据目标导向,最终一定能获得想得到的东西。缺点是能力的培养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导致行动力不足,或耐力不足。完美主义是典型的愿景策略的失败范例:你需要事情满足你的全部需求,但短时间内又不具备足够的能力,于是迟迟不开始行动。
许多人职业发展不顺利往往是因为采用了错误的职业匹配策略。
如何选择职业匹配策略?
根据不同的职业类型:
对于门槛较低,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做中学”)的职业应当选择资源策略。比如,销售,写作,行政,产品经理等。(错误案例:想当作家的人疯狂阅读别人的作品,却一个字不写,意图在家憋个很大的大招,一出手就写成传世之作)
对于需要有大量专业知识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如医生,律师,科研等,适合采用愿景策略。(错误案例:心血来潮想当科学家却缺乏理论知识的人自己在家拼命做实验,这样成功率会很低)。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
初入职场的人最好选择资源策略。适应环境是必经的过程,就算是经验丰富的高管,来到新的公司也需要先弄清楚需求,做好组织布置的任务,站稳脚跟,再谋求发展。
等度过了适应期,若仍然采用资源策略,容易导致止步不前,十年的工作经验仅仅是将第一年的工作内容做了十年。这时候需要采用愿景策略,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有什么独有的天赋和优势,如何在组织里实现价值。
再往后,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有了话语权,组织会反过来主动思考如何满足你的需求,提供更多便于你“领舞”的资源。
思考:
当前的生活中,基本处于愿景策略,有较大的自由,可以一步步像理想的生活方式前进。夫妻双方价值观及愿景基本一致,前进的道路暂时畅通无阻。
在过去一年半的工作中处于跟随状态,总是等活儿干,没活儿的时候就很轻松。今年的工作需要进一步适应工作需求,将工作效率提高到组织满意的程度,并开始逐渐调整成愿景策略,学医股票交易的技术分析知识,更加深入了解前沿高新技术领域。
“你要领导谁,就要去服务谁。” 在这份工作中,我并没有觉得被谁服务过,这也是这个公司领导力不足的一个体现。但我想要领导现在同级的同事们,就需要去为他们提供服务。在他们做演讲的时候必须放下自己的事情去认真听并提出建议。积极承担办公室内的杂项,忌推卸责任。这是目前我能想到能够服务他们的地方。
Part III:职业生涯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