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王

"冕"是官人们带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在《儒林外史》中,"冕"字虽然没有在每个章节里频繁地出现,但是却在每个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它的气息,以及……它那有时唾手可得,有时却高不可攀的地位:周进、范进、鲁翰林…为"冕"而狂;娄三娄四、虞育德、杜少卿…为"冕"不屑……可给我影响最深的,却是出现在第一章中的王冕。

名为王冕,却实则无王受之于"冕"才欢,这与尝父母取其名时之所想可谓是大有径庭,可他虽无"冕",却终不负"王"之姓。

在那个看似安稳、实则危机四伏的"大清朝",人们要么出生于贫寒中、要么诞生在金勺里。而像王冕这样本该是一代"伟人",拥有着选择自己出生家境的权力的人,应该是不幸地点错了选项,亦或是被刚喝了酒的天机仙人稀里糊涂地弄错了命运,降临在了前者中。

他七岁丧父,家境愈加贫苦,母亲供不起他读书,只得让他去给隔壁家放牛……他偷空看书、画画……到最后落笔生花,不愁衣食,却为躲避做官逃往稽山……死后也被葬于稽山。"稽山""稽山",读起来还确有几分滑稽,毕竟有多少人真的会为了淡泊他们口中的甚么"虚名"而连夜潜逃,隐居避世呢?

许是我个人的看法:他童年坎坷的经历,放牛时怡然自乐的心境正和他成人后被世人所扰,隐居只为自得其乐的行为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细细想想,若是他未曾感受过放牛时"溪水风儿柔,牛儿脚边青"的悠闲,或许他就会如当时多数读书人一般"学堂中听,官场上见",那么他极好的天资必定会转换成一幅虚伪到不易被人察觉的丑陋面孔吧!想到这的我竟为他感到幸运起来。

可能王冕在多数读者心中真的是一个内心淡泊名利的人吧!可我却看到了,他的心中的一杆秤……我听到了,他对我说……他是无冕之王。

冠与"王"姓,虽无"冕",却自为"冕"。他,方为我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