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36
卷三·经脉第十
15/23
原文: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外踝”误,当改作“内踝”——译者注)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原文译文对照:
~~~~~~~~~~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由五脏六腑所主的十二经脉,潜行在分肉(附着于骨骼、各自成块的肌肉)之中,位置深内,并不在皮肤表面显现。
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外踝”误,当改作“内踝”——译者注)之上,无所隐故也。
其中通常在皮肤表面能有所显现的,只有足太阴脾经之经过足内踝骨上的一段,这是因为此处皮薄,且既没有厚实的皮下组织,也没有饱满的鼓凸肌肉,以致其无从隐藏的缘故,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各条经脉通常在皮肤表面能有所显现的,皆是与它们旁接相通的络脉。
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手部六经中,旁络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比手部别的络脉更为粗大,这两条大络都起始于手部五指之间,沿前臂上行至肘关节中。手阳明大肠经之大络,其下行支线自合谷穴而出,再分络与大拇指和食指;手少阳三焦经之大络,其下行支线,从阳池穴而出,散络于中指、无名指、小指。因此说,这两条大络“起于五指间”。手阳明大肠经的上行支线,起源于食指和中指之间,从偏历穴分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的上行支线,自外关穴斜行向内,经过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而最终注入手厥阴心包经。这两条上行支线,共同汇合于肘中内侧面(掌侧面)中线的手厥阴心包经之曲泽穴。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
饮酒的人,其所饮之酒液,会随卫气(脾胃的消化及疏布功能)而上到肺部,随肺部的血氧交换及肃降功能而进入动脉血液,成为细胞外液之血浆,又通过毛细血管而到达身体各处的皮肤及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表膜,以实现“肺主皮毛”的功能。由于毛细血管非常细小,所以在经络系统中,其会率先显出“充盛”之态。
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当毛细血管的动脉血进入静脉系统之后,即由卫气所推动的酒液在毛细血管系统中变少,就意味着酒液已通过各处毛细血管网而被被身体各部分的皮肤(或表膜)吸收之后,肝胆才完成分解出毒素并合成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工作,使营养物质藏于肝脏,并通过肝的藏血、升阳、造血、放血等功能,使这些被藏的营养物质进入血细胞、或生成血细胞,从而令血液中满载营养、经络因血液之营气充盛而大大满实。若饮酒之后,则酒中邪气由于不可能全部被肝脏分解,而必然随营气一起进入血细胞,再随肝经上注于肺经、进入十二经脉系统,则导致经脉中气血的营气部分邪气大盛。所以说,当充斥于浅表毛细血管网络、携带酒气的卫气,在其酒气平复(被代谢掉)之后,充斥于深层经络、携带酒液分解物的营气,才开始在经脉中使酒液分解物大大充盛。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
经脉中的气血,如果出现突发的盛衰变动,都是因为有邪气进入其中,且成功驻留在脏腑和经脉之中。
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若邪气滞留于气血而不离开,则会聚而化热,即引发人体之免疫反应,出现该经络温度升高的症状;若邪气充盛脉管,而脉搏却摸不到坚挺之感,说明邪气已经下陷到更深处,使脉管之经气空虚衰少,不同于气实则脉坚的正常规律。以此,就能知道是哪条经脉出现了异动(病态)。
~~~~~~~~~~
老黄历择吉,2024.5.19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35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