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
成长是一场冒险
勇敢的人先上路
代价是错过风景
不能回头
成长是一场游戏
勇敢的人先开始
不管难过与快乐
不能回头
行歌,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喃喃低唱
到处人潮汹涌还会孤独
怎么,在灯火阑珊处竟然会觉得荒芜
从前轻狂绕过时光
有人说,成长,就是不停的折腾;也有人说,成长,就是不断地挣扎。
有人说,成长,是要懂得和过去告别;也有人说,成长,不是等待痛苦过去,而是学着治愈。
有人说,成长,就是杀死“过去的自己”;也有人说,成长,就是将哭调成静音的过程。
或许,要给成长下一个众人皆信服的定义,是一件极其困难却又没有多少价值的事儿。毕竟,成长之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有的人自觉已经完成了成长的过程,达到了身心灵的和谐一统;有的人认为,成长的路途是没有终点的,终其一生都在这条路上迈步向前。
而成长,对于轻声吟诗的陈鸿宇来说,是不是这一首《行歌》呢?
勇敢的他,已经踏上了这一场冒险,开始了这一场游戏,尝过了一些苦涩,也品过了一些孤独。
那么你呢?你,是不是一个勇敢的人?
来信
青空下列车
往返无声
忽觉夏长
而昨日烟尘
漫过白墙
小城如荒
收到你寄来
信片一张
手写诗氤氲迷香
近况且如常
琐碎几行
落款处友人谨上
如常,工作谈情如常
迷惘也都如常
你看许多人在路上
仍不解为何而忙
笑也困倦,举杯如常
孤独大都如常
你说生来是种补偿
诚然才体谅
何为失望
年少时就想
听雨靠窗
日头虚晃
转眼间三旬
谈笑过场
可有担当
生活以线路
织一面网
每个人择食而亡
信中那故往
纸上客乡
辗转而成一张床
如常,攀附圆滑如常
模样也都如常
你看我们都在路上
仍不解为何而忙
累也熙攘,病倒如常
世故大都如常
你说不再虚设远方
诚然才理解
何为远方
而想来也虚张
寄字句青苍,暮雨遥长
人惶惑亦如常
转眼间三旬,我写过几封信呢?
从最初,不知是真实还是幻想的幼年时夹杂着拼音的给关里爷爷的两行字,到如今间或写给自己的那些无关痛痒的乱七八糟的几句话,有没有三十封呢?
如果当真细细算来,真正写在信纸上,装进信封,塞进邮筒里寄出去的应该有十七八封。可我用小刀小心裁开封口,展开信纸,反复读了一遍又一遍的来信,却只有六七封。
两封来自初中时就开始喜欢,高中后去了军营的那个帅气的男孩子。
两封来自大学时,有一年寒假回家的大巴车上认识的东北林业大学的学长。
一封来自初中同班一年,高中同班一年,至今仍然要好的事业有成的好兄弟。
还有一封来自四川地震后,跟学校结对帮扶的一所震区小学的三年级小姑娘,我们的名字里还有一个相同的字儿。
我想,每个人都是期待来信的。在收发室的信箱里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信封,看着经过了小半个中国的邮戳,激动的心情肯定是难以言表的。
然而如今,网络发达的数字化时代,接收一封手写长信,仿佛变成了一种久远年代遥不可及的梦。
可是,我多想在来信的背景音里,看着那封友人谨上的手写诗,沉醉不醒。
你只是经过
睡房一端
被日光泻满
啤酒几罐
你的诗写 我都乱弹
唱碟旋转
你忽而向晚
来去也慢
暮色弄脏 冬夜被单
经过
两人听窗圆满
途经过臂弯
经过
盲目平淡喜欢
一滴点波澜
来信烧完
再消磨苦短
旧日遗憾
随缘撩散 可有清还
在我身畔
你客居一段
夜车星繁
寂寥闪烁 时而晦黯
经过
小雪街灯取暖
途经过痴缠
经过
玫瑰雾色晚餐
去不到晚安
只好 各自聚散
也好 各自无关
在很多个白日梦里,我都幻想着有一个温暖的少年,用吉他弹唱那首为我写就的长长的淡淡的情诗。
阳光透过大片的落地窗洒在他身上。他有健康的发光,干净的棱角,修长的手指。
或许应该说,每一个怀春少女的梦里,都曾出现过一个美好的少年吧。
他,可能是一个成绩优异的三好生,也可能是一个逃学斗殴的坏小子。
可无论是看上去十全十美的好,还是所谓的十恶不赦的坏,在一个小鹿乱撞的少女心里,都美好得仿若雨后初霁的那道彩虹,或者那个脚踏七彩祥云的至尊王子。
因为,他有着一种她怎么努力也难以企及的阳光向上的力量,而他,有着一种她无论怎样都不敢尝试的放肆洒脱的勇气。
然而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真的就如同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一经交汇便渐行渐远。
他,依然抱着那把旧吉他,左手指尖的老茧退了一层又一层。
而她,则怀抱着熟睡的稚嫩婴儿,上臂的力量一天更胜过一天。
他们,从没有说过玫红色的晚安语。只是,各自聚散。各自生活。各自无关。
霓虹深处
八通线要去哪里
满载着倦意
开往沉寂
惶迫中见惯疏离
少有言语
电台商线开发区
巨幕前蚂蚁
吞吐尘气
为一口食的寻觅
困于罅隙
理想的街店拆完又筑起
近些年老友也不再常聚
纷繁情爱里如果无所依
我曾经以为
遗憾给我往事
生活也不会
吝啬一点诚实
却不曾明白
昨日的刻骨已盈余
待城中换季
便已失去深意
斑马线那方的路
听说被管制
漠然如我
选择止步庸常中
难以为耻
而远在霓虹深处
发光的房子
已交错得
需要为公平匍匐
然后仰视
电话另一头亲人的样子
也将快老得健忘被搀持
无暇劝慰再替光阴解释
我曾经警惕
曾听来的道理
以为一启程
途中便有目的
却不曾明白
这一刻我来过的意义
而后恍悟
无谓再提
从人群中走过一个女子
让我想起一些很久前的事
想起一枚来不及递出的戒指
读研那会,莫名对家屋,家园,乡土,乡愁,故国,故乡这些词十分感兴趣,于是读了很多首余光中,也看了很多篇贾樟柯,甚至选修了晦涩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分析》。
可是对于这些,似乎一直在流浪的我,仍然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境况里。
对于那个“此心安处”的地方,我怀着虔诚的渴望与向往。
可现实的霓虹深处,万家灯火里却始终没有一盏家灯是为我而留。
有童年的田野,已经是万里之遥;有爹娘的地方,也远隔着千重山浪。
如今的城市里,如果一直处于室内,白天与黑夜便没有了界限,也许恍惚间,午后变成了晨起。
而季节的变换,仿佛也不再分明,熙攘的斑马线上,你可以同时欣赏到穿短裙的少女,着长衫的青年与裹大衣的阿姨。
很多东西都不在纯粹,很多感情也不再单纯。
也许你还捂着那一枚来不及递出的戒指,而她,却已经为别人把长发盘起。
我们拉着装满了书和衣服的行李,走过一个又一个路口,就着昏黄的灯光,和气暖手。
浓烟下
秋后的浓烟引燃起诗意的哑弹
而舆论的道友他们以“孤独”执笔
线上盲从的趣味,将投机变现
朝往城乡扔掷情怀的骨头
曲解掉每一句无聊的抒情
跻身进每一场觉知的消费
呕吐出每一段构陷的愤怒
善忘的过来人…
嗤笑着围观去或热血地倒下
漠然地前行,在大醉后出走
手持公平的油桶苟且而沉默
在最迎合的部分言笑不由己
虚荣且振作吧再不经意刺破
每一句出口,又咽住的乡音
歌声沉痛落地再轻浮地扬起
动人的永远只是半成品,和你
昨日擅长刻奇而无意义的口号
世故的弦一扫开嗓溢出血腥味
将诗歌谱成,霓虹深处的消遣
而批判总会取巧绕过深渊
徒步去每一方塌陷的野史
皈依过每一次信仰的勃起
再交换每一口例行的举杯
嬉皮的青年哟…
伪善的盖被吧或幽默的行凶
将时代分食成,油腻的糖果
捧杀偶像果腹或与先哲谈情
纵欲的吟唱后,埋下头解渴
这里急需一些更庸常的刺激
为理想的圈笼得以亲手筑立
……
歌声沉痛落地再轻浮地扬起
而我能给的,恰好大都无意义
这种类似于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浓烟下》是我听到的第二首。
第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喜欢的《流星》,大冰的,对,就是那个有好几个名叫大冰的小屋酒吧的大冰,就是那个既能朝九晚五,也能浪迹天涯的大冰。
《流星》的每一句词,总让人有种代入感,无论是感受沧海桑田后的风,还是回首有始无终的爱情,但多多少少还有些生者的欢愉。
可是这首,陈鸿宇的念白,却仿佛一场葬礼上的悼词,肃穆的黑白色,配上我不懂是哪种和弦的吉他,只能让你的心跟着沉下来。
周围的一切都是寂静的,一如深秋,树叶落尽的肃杀,一如寒冬,白雪无垠的苍茫。
你的眼前,没有任何色彩,只是留白,或者漆黑。
这些,跟我们纷繁复杂的日常背道而驰,却更能让我们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缤纷现世里分离出来,实实在在地感受一下当下的自己。
善忘的过来人也好,嘻皮的青年也好,这一刻,只有你。
PS:
其实,他还有一首《船子》,同样惊艳,对于我来说,甚至比上面这些更讨喜,于是我想私藏。但如果你有心,自然不难找。
北有极光,南是异乡
灯火摇晃,迟返渔港
夜色清旷,甲板上星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