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在成语中的解释是: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呆若木鸡”一词出自《庄子.达生》。原句:
“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
“差不多了,鸡现在虽然还鸣叫,但已经没有什么反应和变化,好像木鸡一样了。斗鸡的品质已经具备。别的鸡见到它肯定不敢应战,一定会掉头就跑”。
庄子认为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
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故事寓意】
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在庄子看来,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
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
“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
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