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读此书时,对茶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茶的种类无外乎绿茶、红茶、白茶等等,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
对于茶道的认知,则是“大道至简”、“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帝王饮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如今茶缸、茶杯、茶碗中普普通通的植物饮料。
再谈现在的茶道,表演为主,“道”其次。第一印象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双纤纤玉手,一张动人脸庞,一曲《梅花三弄》。
和“道”的高深莫测、富含哲理相去甚远,若称之为“道”,多少有些不够格。当然,现今茶道同汉服及许多传统一样,正在复兴,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无人问津、倍受冷落。
反观邻国日本,不仅把我们“玩儿剩下的”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的特色——日本茶道,涌现出了各种流派、各路风云人物。
主观来说,日本茶道总是给人以高雅、庄重的感觉,像是一种艺术,又超越了艺术,独树一帜。
若想讨得一杯茶,非得经历一套茶师手中纷繁复杂的流程,对于茶室建筑布局、装饰、礼仪、清扫、茶具等方面,更是讲究的一塌糊涂。也难怪会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是一辈子的荣耀(关于这一点,并未做到充分考证,但对茶的态度,注定了这杯茶的非凡价值)。
《茶之书》的横空出世,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该书于1906年在美国出版、英文写就,作者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冈仓天心。
此书一经出版很快便席卷欧美、入选美国教科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直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
作者美术教育家、评论家、日本文化先驱的身份,使其能够突破茶本身,以独到的眼光解释茶所承载的文化与内涵,正是因为这些口感以外的独特魅力,才使其能够跻身于世界四大饮料,并具备超越其余三种的独特性。
诚如作者所言“茶道是一种追求,是在日常生活的污浊之中,因对美的倾慕而产生的。纯净和谐的状态,仁慈互爱的秘诀,以及社会秩序中的浪漫主义情怀,都是茶道的谆谆教诲。”
作为一名旅美日本人,冈仓天心一方面观察到了外国人对茶的热爱,一方面也感受到白种人对黄种人的歧视、敌视,甚至是妖魔化。
在书中他大声疾呼,“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理解,或是愿意理解东方?他们用以偏概全的事例,加上各种异想天开,在亚洲人身上编织出一张光怪陆离的网,其内容令人惊骇莫名。我们要么是以吸收莲花香气为生,要么就是以老鼠蟑螂为食。我们的形象不是无能癫狂,就是骄奢淫逸。印度的灵性之说被嘲笑为无知,中国的冷静节制被视为愚蠢,而日本的爱国精神则不过是顺从命运的摆布而已。甚至还有人说,我们的神经组织麻木迟钝,所以感觉不到痛苦与伤害!”
这显然是一种极大的侮辱,茶明明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季节、时令一样不能少,采摘时又需精挑细选,经过多种制茶工艺才终成杯中之饮,茶,本是高贵、纯净,不容玷污之物。白种人在虚伪的礼仪下,却处处透露着野蛮和亳无人道。他们欺压、剥削、利用、侵略、压榨着我们,竟还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肆意评论我们,如何不令人感到愤慨和屈辱?
冈仓天心的勇敢发声并不是本书得以流传至今的唯一原因,冈仓天心从小学习汉语、英语,后游历中国名山大川,探寻中国古代先贤圣地,研究了大量的中国历史、诗词、神话等,书中的引用虽存在一些谬误,但全书以日本茶道为点,道出的却是整个东方文化,其包容性、开放性的视野令人称赞,与当代部分日本人对中国的敌意相比,多了几分谦虚、纯粹。
在介绍茶的流派、沿革,茶室、道、花、茶器等方面,丝毫不掩饰对我国悠久文化、风土人情的崇敬和憧憬。也坦诚若不是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种、茶器、茶经,日本茶道也不会拥有后来遍地开花的盛景,更不会诞生出日本国土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茶牺牲,在生命尽头淡定从容、安然赴死的茶道大师——千利休。
“茶会结束了,客人们强忍着泪水,向主人诀别后黯然离去,只剩一位最亲近的弟子。他是受利休之托而留下来,以见证最后一刻的到来。利休褪去所穿着的外袍,露出里面洁白无瑕的素袍,他把外袍小心折好,端放于座席之上。利休温柔地凝视着致命利剑那闪亮的刀锋,口中吟唱着优美的辞世之句:
诚敬恭迎,永恒利剑!
弑佛杀神,开汝之路。
随后,利休面带微笑,迈向了那未知的彼岸。”
通读全书,在这位日本作家的文字下,对中华文化的崇敬感油然而生,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广袤无垠的土地、物产丰富的资源,甚至是南北差异的文化,都显示出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更令人倍感振奋的是,而今,茶道正如其他光辉灿烂的文化一起,悄然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