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赶到时,男孩子的手臂已被伤得千疮百孔触目惊心。跟班的护士忍不住地崩溃大哭,不得已狂暴粗口失控呵斥:为什么不早点打电话!最该死的是你……
身旁的医生正在紧急救治,消毒止血,相关人员及时制止失控的护士,毕竟还有规章制度,纪律严明,不小心被连带责任落个处分,得不偿失。
医护人员配合得紧急而有序……一阵阵母亲失控的恸哭……随着救护车的离去,整个单元楼都被搅得躁动不已。
血迹斑斑呼吸不稳的男孩子,正读八年级,是护士的弟弟,姐弟俩同父异母,相差十来岁。前几年我生老二,紧急剖腹产,幸亏这位护士了。
此后,出于感谢,我主动常联系,相互给了不少帮助和支持。冬天我的两个女儿感冒咳嗽的也能及时得到良好的建议。看到她,我心底就莫名地感觉亲切。
上周,我去医院开了几盒缓解视觉疲劳的滴眼液,顺便给她带去了两大包零食和新鲜荔枝,让她跟同事们一起分分,大家工作辛苦,有的还拖家带口,都不容易。
她总是热情地喊我一声姐姐,让我感觉特别亲切。她也是个苦孩子,很早就没了妈妈的疼爱,妈妈很早就不在她身边了……说起来都是遗憾。
这次我看她脸色不像往日那般红润,虽然也说笑几句,到底不是往日那般有活力。我问,怎么啦?她眼底里的愁苦根本遮盖不住。我凑近轻声问,是不是对象谈得不顺利?
她也不知怎么说起,只让我跟着她走,进电梯,出电梯,走向病房。纳闷的我跟着她来到一个病房门口。突然,她停住了,欲言又止的样子,不好开口,只说:姐姐,里面是我弟弟。
倏地,我心跳了一下,隔着门玻璃往里一看,病床上躺着一个男孩子。我又看了一眼走廊里的标志,是外科。我的第一反应:这时不应该准备期末考试吗?正是惜时如金的时候。什么情况?
况且这是外科病床,轻伤也不至于住院。加上她又不便开口,我虽满脑疑惑,但也猜了个大概。隔着门玻璃,我又看回到病房里,床上的男孩子右胳膊缠着厚厚的纱布。
他的整只手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手伤了,肯定不能握笔了,我想。我暂且放下家长的惯常思维,仔细审视着他:虽然侧着头,但从他的眼角处,我看到了绝望。
按理说,青春期的普遍症状是烦躁、抵触,他的这种表情明显不同一般。我估计,定是他心中的某些激情澎湃的东西被猝不及防地斩断了。
我看着眼前的她,眼里大半儿都是红血丝。看着自己的亲弟弟这般状态,应该是下了夜班也不敢去休息吧。她的手,欲将扶上门把手的时候,我抬手轻轻拦下了。
人在悲伤绝望的时候,不要打扰,最好的方式是,给他安静独处的空间,这是尊重。我把手指放在唇前,做了个“嘘”的动作,示意去另一边。
我们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我陪着她沉重地坐下,我抚抚她的背,表示我懂了。我不说话,只是静静地递着纸巾,给她时间缓一缓。
这事儿,放在我们普通家庭里,不是个容易想的开的事情,兴许根本想不开。沉默了好一会儿,我不得已先开口,暂且安慰她一句也是好的:说出来,或许会好受些。
她一直低着头,眼泪终于含不住了,膝盖部位的白裤子上氤氲进几颗大滴的眼泪,委屈、压抑、憋闷,无法言说的苦闷,都融进眼泪里。哭一哭也是好的,此刻,我默默地递着纸巾就好。
最后一张纸巾已经用完了,我温和地问,你还想哭的话,我就去一楼超市买包纸巾。她抬起头,吸了吸鼻子,深吸一口气,继而重重吐出,终于开口说话了。
“那天晚上,本不是我值班。我在宿舍里洗完澡收拾完准备早些躺下,刚拿起手机,就打来一通电话,一看是我妈(继母)打来的。
“我以为她又唠叨弟弟学习不上心,发愁他考不上高中,翻来覆去唠里唠叨就那些,烦的很,这次我也没上心,就懒得接电话。等打到第三个电话时,我才不耐烦地接起来。
“哪知,一个重锤撞到了我的心口上,浑身都擂起了响鼓,五腑六脏都上窜下跳,浑身都不是自己的了。不等听完我赶紧挂掉,手不听使唤了……打了120。
“到现在我还不能原谅我自己,都怪我都怪我,要是……要是再晚点,我弟弟就……我爸长期在外拉货,根本交流不上,每次外出都嘱咐我帮着妈督促着弟弟好好学习。
“哪知……哪知这种事情竟出现在我们家里。我跟着车赶到家里时,一进门,我就吓瘫了,两腿站都站不住。沙发上全是血,茶几上的玻璃都……”
她缓一缓,还是继续说:“我弟弟的拳头狠狠地捶在茶几玻璃上,然后……然后又抽回来!”听到这,我脑袋轰轰地发热,喉头发紧发涩。
我撑在膝盖上的手指发热发麻。这得多大的怒气才能如此出拳!就是手拿锤子也没这么捶玻璃的!那可是有血有肉的手,手都不要了么!!!
我忍不住问,为何如此怒气?她顿了顿:“我弟弟……跟一个男孩子关系不一般。我妈发现了他们的聊天记录,像发疯了一般……骂那个男孩子,闹到了人家家里。”
虽然我心里往这方面想过,但听到后,还是震惊不已。我震惊的是,她妈妈的疯了似的举动!虽然常人无法理解,但是同性之间的欣赏,在青少年之间确实存在。
孩子身上存在这种同性欣赏,真的确实存在。因为不常见,所以大部分人难以接受,感觉不光彩,甚至觉得不正常,丢脸面,更担心孩子以后的婚恋受阻,人生无希望。
既然存在了,就没必要特殊强调。因为孩子还在青春期,还有改变的可能性,即使不能改变,坦然接受也无妨。作为母亲保护孩子是职责,谁来攻击都不能退让!
我们的孩子,身体受摧残了,或是有残疾了,或者遭受更严重的重创,我们更要勇敢地保护孩子,而不是跟孩子对立着想些不必要的。
孩子越长大,自尊和隐私就更为重要,在孩子的眼里,甚至胜于生命。曾经有个十几岁的孩子说:
“我需要父母的温声细语;我需要被肯定;我需要被提醒自己很重要;我遇到困惑,需要好的建议,而不是无休止地说教;我考砸了,能不能让我静一静,给我留点面子;我再差,也有自尊。”
相较而言,孩子的暴躁,静不下心,除了日渐成长的身体原因,还有心理的不确定和不被肯定。孩子随时都会否定自己,需要我们家长随时给予肯定、鼓励及引导。
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相较而言,只是厌学,还是庆幸的。兴许,只是暂时厌学而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榜样,可以是家庭以外的某个榜样,可能会更好。
孩子是都是模仿大人的,如果家里没有可模仿的榜样,孩子怎么被引领?兴许,这才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
拙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