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敢跟皇帝离婚的女人,她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淑妃---额尔德特·文绣。
前段时间在一档听书节目里听到了一些这位末代皇妃的故事,觉得很感兴趣,于是读了一本关于这位皇妃的书,书名叫《末代皇妃:文绣传》,作者:徐金云。
文绣确实与众不同。
一般说起后宫妃子,大家的普遍印象是拥有显赫的家室背景、姣好的容貌,每天思考着如何让皇帝多喜欢自己一点、怎么把其他妃子斗下去。
而文绣,和这些标签可谓大相径庭。
她虽也是出身贵族世家,但被选为妃子时,家族已经没落,一家人租住在一个小胡同里,就连日常生计都有些困难;
她聪慧过人,不仅文采出众,更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在深宫枯燥的生活中,她更多地是以读书、绘画来消磨时间;
当溥仪投靠日本人时,她力劝溥仪,但未果。在对溥仪失望至极后,她坚定地选择和皇帝离婚。
这位“神奇”皇妃的身上,有着太多与当时环境格格不入的地方,但也有着更多的,值得我们赞赏和敬佩的种种。
下面我通过三个部分,来为大家还原这本书中的“神奇”皇妃--额尔德特·文绣。
1、幸福的上半场
文绣出生于一个镶黄旗的贵族官僚世家,祖父额尔德特·锡珍曾官至尚书,权倾朝野。
文绣小时,家族正盛,她自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但由于清朝廷的衰亡,政局动荡,额尔德特氏也遭到不小的冲击。
文绣的五叔叔华湛被罢官,家族失去了唯一的官俸;父亲端恭仕途失意,又求子无门,最终一病不起,带着不甘走了;祖父锡珍更是因眼见国家命途多舛,前程昏暗,自觉已无力回天之后,绝食而亡。
这个贵族大家庭,就这么衰败没落了。
文绣的母亲蒋氏是个坚强乐观的女人。
家道中落后,她带着三个女儿搬到一个小胡同里,靠在娘家学的挑花的手艺来为一家人谋活路。
即使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她依然不忘让孩子们进学堂,学知识。
她说“多少总要识几个字,将来为人处世也圆融些。”
闲暇之余,蒋氏还对带着女儿们到京城各处,有特色的胡同或集市去转转,以期能让女儿们了解生活,增广见闻。
作为名门之后,她深知应该让女儿们少些市井气息,多些大家闺秀的眼界和风度。
在如此开明的母亲培养下,再加上自己的聪慧和天赋,文绣愈发出类拔萃。
1921年,末代皇帝溥仪选妃。
文绣的五叔叔华湛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家族中兴,恢复以往峥嵘的好机会。
在纵观了各房侄女们之后,华湛将目光锁定在文绣身上。
再说溥仪这边。
已经经过几轮海选后仅剩几人入围,照片终于送到了溥仪这里。
溥仪本人对这次选妃毫无兴趣,他深知这是别有用心的人耍的花招。
但无意间的一瞥,一个昂首张目,鼓着腮帮子,外加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的姑娘,进入了溥仪的视线。
溥仪觉得,这和平时那些对他俯首帖耳、卑躬屈膝的姑娘们大不一样,越看越觉得欢喜。
最后,大笔一挥,圈定自己的皇后,这,正是文绣。
但遗憾的是,这桩良缘受到端康太妃的阻碍。
虽然溥仪几番反抗,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改定一个名叫婉容的姑娘为皇后,文绣则为淑妃。
就这样,文绣开始了她的后宫生活。
起初,文绣和溥仪是甜蜜的。
出于对文绣的宠爱和愧疚,溥仪重赏了文绣一家,为其购置新宅和生活用品,文绣的族人也跟着沾光。
1922年11月,溥仪以近似迎娶皇后的礼仪将文绣极其隆重地迎进了皇宫。
幸福像潮水般淹没了这对新婚夫妻。
2、悲剧的下半场
溥仪对文绣的偏爱惹怒了皇后婉容,她不敢怪皇帝,就把矛头全部对准了文绣,明里暗里没少找文绣的事。
而溥仪,虽然偏爱文绣,但耳边风吹多了,也渐渐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文绣全然袒护了。
文绣自己,更是万分厌恶这种后宫的争斗,所以,她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读书和绘画上,也极少去外面闲游了。
文绣居住的长春宫正殿和转角等处的回廊四面内壁上,留有十八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精美影壁。
每每经过这里,文绣都感觉流连忘返。
但她同时也发现,这些画作在墙壁上受到长期风霜侵蚀后,很难长久地完整保存。
在经过多次细心又专注的观察和了解后,文绣决定:要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双手,将其中精华绘制于纸张上,交给大内文库保存。
有了目标,文绣也不再觉得自己受冷落有那么可怕难忍了,她安心待在长春宫,一边与书为伴,一边潜心临摹长春宫内的红楼壁画。
看到这里,我想起来一句话:忙起来是治愈一切胡思乱想的良药。
再说溥仪这头,他也很忙。
他忙着听从幕僚郑孝胥的鬼话,同日本方面频繁接触,幻想依仗日本势力,复兴清朝王业。
文绣面对溥仪这种愚蠢又危险的错误行为,屡屡建言,劝溥仪悬崖勒马。但此时的溥仪已经听不进劝了,并且更加厌恶起文绣,他完全偏向了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婉容这边。
该来的终会来。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一大老小赶出了紫禁城。
这座在幼年文绣印象中神秘庄严的建筑,当初进来时有多么风光,此刻离开时就有多么狼狈。
时光飞逝,溥仪在某些近臣的推波助澜下,与日本人走得更近了。面对离深渊越来越近的丈夫,文绣的内心日夜经受着煎熬。
但她还想再试着拉丈夫一把。
文绣去找了皇后婉容。
她诚心诚意地向婉容求和,期望婉容将个人恩怨抛到一边,去劝说溥仪注意身边的那些小人,不要再相信日本人,以免将来受世人指责唾弃,有辱列祖列宗的圣名和国体清白。
可婉容不仅不买账,反而愈发针对文绣。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溥仪将文绣关进暗室,文绣绝望之余企图绝食自尽,但未果。
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文绣有了想冲破一切、改变命运的想法。
她决心要以新女性的姿态来抗击封建婚姻---她要休了皇帝!
3、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1931年八月,文绣默默离开居住的饭店,悄无声息地将自己躲藏起来。
然后,她通过同情自己的一些社会友好人士提供的帮助,聘请了律师张士俊、张绍曾以及李洪岳三人代表自己,将溥仪告上了法庭。
皇妃要和皇帝离婚,这个前所未有的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形成了一个让万人瞩目、津津乐道的新名词“刀妃革命”。
在清朝遗老和溥仪本人来看,这件事都是奇耻大辱。
尤其是文绣提出的离婚理由:“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孤枕独抱,愁泪暗流,备受虐待,不堪忍受。”这等于将溥仪最大的隐私曝光于天下,让溥仪名誉扫地。
溥仪也曾试图挽回文绣,但文绣态度坚决,不愿回头。
再后来,经双方律师多番协商后,1931年10月,溥仪与文绣正式签订离婚协议。
文绣自由了。
离婚之后的文绣虽然身心自由,日子却不太好过。
她开办了一个小课堂,招收邻里间的孩子们和流浪儿,教他们图画和国文。
因为文绣别开生面的人生经历和非比寻常的见识以及精彩的授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来听课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
文绣也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可惜好景不长,有人发现这位名叫“傅玉芳”的老师,原来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
这一新闻让好事者像打了鸡血般兴奋。他们争相结伴到学校,想一睹皇妃的风采。
各大报纸更是不肯放过这个机会,纷纷安排记者来采访。
文绣不堪被如此当作活物展览,只得含泪离开学校,离开她心爱的孩子们。
文绣和溥仪离婚的事,也让她被自己的家族排斥。
除了亲妹妹文珊之外,其他族人都对她拒之门外,包括之前送她进宫的那位五叔叔华湛。
而在外,各种骚扰更是不断。
来看热闹的、要保护费的、甚至上门提亲的、伺机抢劫的......均让文绣烦不胜烦。
但文绣骨子里的坚强和倔强,让她始终不曾妥协。
为了生活,文绣糊过纸盒,当过苦力,还在街头巷尾里卖过香烟。人世间的饥寒困苦折磨着她的身体,却打不败她内心的骄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45年,在艰难的日子中,文绣从青春走向了中年,这年她36岁。
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国门。
历经苦难的中华大地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北京城也随之恢复了往日该有的生机。
而本书的主人公文绣,也在此光辉岁月里开始了新一次的转变。
经友人介绍,文绣在华北日报当上了报纸校对员,因为工作认真尽职,深得社长张明炜的器重。
随后,张社长更是亲自出面给文绣介绍了一门良缘,这就是文绣的第二任丈夫,刘振东。
再婚后的日子文绣很幸福,虽然丈夫只是清洁队的普通工人,俩人住的屋子也仅有十平米左右。但俩人却始终恩爱有加,文绣终于品尝到了“家”的感觉。
1953年9月,文绣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家中,终年44岁。
这位“神奇”王妃短暂的一生就这么落幕了。
到这里,这本讲述末代皇妃文绣的书就结尾了。
文绣的经历虽然我们不会再遇上,但她骨子里的那种不屈不挠、敢于反抗斗争的气节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除此之外,文绣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启发:打铁还需自身硬,文绣正是因为其内心的充实、丰盈,才能在暴风雨中屹立不倒,才有机会看见彩虹。
所以,希望各位女性朋友们,能更多地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你的人生,只有自己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