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高中毕业以来,我还没有用文字形式来面对过自己的高中生活。因为那段日子的底色过于暗淡,一路走过可谓沉重而艰难。
刚踏进高中的门槛时,我只听闻传说中的高考如何神圣而庄严,别无其他了解。突然走进一中的校门,迎接我们的就是紧张的课程与繁多的考试。当时我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茫然地闯进了高中阶段,竟全然不适。虽然连住了几年初中宿舍,对学校住宿生活已然习惯,但我在一中住校,还是有需要重新适应的陌生感,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我跟不上学习与生活的节奏。那时候,女生住在学校进门右手边一栋木楼里,吃饭全在食堂。我经常因为排不上队而不能按时吃饭(学生们一下课就都慌忙跑向食堂,我却没有那么敢闯敢跑),洗漱和洗澡也往往需要同学的帮助才能勉强用上水。记得有一次,我又没吃到早餐,上皮世民老师的物理课时,我肚子饿得厉害,加之那时太想家了,心里委屈,竟在紧张的课堂上泪流满面,幸亏没人发现。这样的生活状态严重地影响我的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初中时我还是学校的佼佼者,高中居然都不敢正视自己的排名。这种失败感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我的承受能力之外。有一次给在西安求学的表姐去信,写道:都说十六岁是花季,可我在一中没有感觉到青春的任何美好,感到的只是压力重重。
在生活方面遇到的一些不适应问题,老师同学的帮助给我解决了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由父母解决的(高二时,父母为了让我专心学习,就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不再让我住校)。由此可见,我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如此之差,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心,这实在是一件让我至今感到惭愧的事。高二以后,我生活环境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可是因为成绩不好,我的心事更重了。我自愧成绩太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压力山大。我的生活如乌龟一样,背着重重的壳而艰难前行。面对压力,我选择了独自承受,不懂得向外界倾诉或者求援。曾经在一个雨夜,为了发泄情绪,我独自骑自行车在家与学校之间来回。全身湿透了才疲惫不堪地进了家门。长大后反省,其实当时的压力都是自己给的。我那样日复一日地在灰色生活中作茧自缚。
一直到高三,我的学习和精神状态才逐渐有了起色。其中改变最明显的是语文。在语文课堂上,我的兴趣渐渐显现,从而使得我在生活中也能够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态。对语文进而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我的生活开始透进了一些阳光。还记得教我们语文的徐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读课外书。这样,语文晚自习便成了我期盼的美好时光。也是在语文课堂上,我第一次接触了史铁生先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没有文本发下来,只是让我们听了一盘磁带,我当时是含泪听完的,且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记下了史铁生先生这个人。在以后的阅读经历中,我对史铁生有了一种分外的亲切感。因为在我的艰难心灵之路上,曾有他的文字给予我温暖和力量,让我在灰色的生活之中有了一种对情感的审美与理解。后来,这位徐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两部电影:《红河谷》与《黄河绝恋》,当时没有条件,老师竟把自己家的电视机和影碟机搬去学校的阶梯教室供我们使用。那晚的语文自习,我们精神饱满地连续观看了两场电影,极度地满足了我们对美的追求与感受。据说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早自习,校长就把徐老师叫去训话了。
整个高中阶段,我的整体成绩都是中等水平,但是语文课给我带来的一缕阳光,对我以后爱好文学和习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帮助。我想,正是因为语文,给我平凡的高中生活带来了不平凡的亮色,进而给我的高中生活及之后的人生带来了动力。
2013年11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