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太极,是在乔希·维茨金输掉了非常重要的一场比赛,又遭遇感情问题的时候。
人在情绪非常糟糕的状态下,或许会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想要追寻自我的力量。一颗破碎的心,颠簸在破旧的火车上,在杂乱喧闹的车厢里,乔希·维茨金邂逅了《在路上》一书,这显然不是他初次接触这本书,但与这本书的真正相遇是在这一刻,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他能感觉到心里有不一样的东西在涌动,这或许称之为领悟的时刻吧。
实话说,我不知道一本书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力量,但至少那刻心里是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涌入了,你需要做的就是沿着这个东西,去探索追求更多。
因为《在路上》,乔希·维茨金开始接触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第一次与佛教思想亲密接触。之后开始学习冥想,开始接触到《道德经》,接受老子的思想。很意外,他竟然被《道德经》的思想所吸引。做为中国的文化经典,我想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人对于《道德经》仅仅也只是知道个大概,更遑论去理解甚至运用这种思想来指导生活了。而乔希·维茨金竟然能与老子的思想共鸣。这或许与他在象棋的世界孜孜以求有关,所谓大道殊途同归,他比我们更近一步接近道。
顺理成章的乔希·维茨金走进了道家哲学思想和武术结合的太极拳的世界。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乔希·维茨金把太极的世界和象棋的世界进行了对比。
不同于象棋世界的向外求赢,太极的世界是向内的,旨在感受生命内在的力量。太极可以看作是一种与内在对话的语言,通过太极的方式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聆听一种内在的声音,在感悟到身体的障碍的时候,释放身体障碍,让能量流动起来,让整个身体通透起来。这确实和象棋世界的直接的向外进攻厮杀不同。
但同时象棋和太极也有相通的,感受身体的变化就像感受棋盘一样。其间的微小变化都需要用心感悟。
如果说太极的初级冥想课程是和自我的对话,那么太极的推手课程就是放下自我,保持柔软并善于接纳的思维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要放弃想要保持自我形象满足自我的自尊心,尤其是你已经不是初学者的时候,这确实不容易做到。换句话说,允许自己表现的不好,而愿意尝试。就如迈克尔乔丹,他既是临近比赛结束时投球命中而为球队取得胜利次数最多的人,也同样是临近比赛结束时投球没有命中而使球队输掉的次数最多的人。
放下自我,更确切的是和自己的本能做抗争。以太极练习为例,放弃自己本能不抵抗并不容易,尤其在对方的平衡感和力量都你强,入侵的时候,你很难不作出本能的想要后退的反应,这样的结果你会失去平衡。这让我想起章子怡的一个表演片段,有一个她背对着这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向后向这着火车的方向弯身躲避迎面而来对手的动作,而她需要面无表情,这其实和本能的对抗,做到自然而然并不容易,至少她的这一点,确实对得起演员这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