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间,聊到了量子通信和中微子通信,聊到了中科大的一个叫做潘建伟的“科学家”,出于好奇略详细的查了一下相关信息。不禁有一种对中国科学界的失望感(好想说:中国科学界,别说我认识你〈无奈〉)。对于潘建伟的量子通信和量子卫星,不甚了解,不好多做评述。但他的事件不禁让人想到,身为中科院的研究生所感受的的浮躁的学术氛围。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在想着,怎样走捷径,评上副研究员,研究员,杰青,院士;忽悠不禁成了学术界的重要能力,能忽悠来项目,忽悠来钱的“老板”,“学术”才能风生水起,蒸蒸日上。所谓的蒸蒸日上也不过是发了几篇灌水的文章。不知道他们拿着自己那点禁不起推敲的成果,到处招摇过市的时候,别人称他们为科学家的时候,内心的良心会不会一紧啊,还是忽悠习惯了,连自己都相信了,都麻木了。都说写文章要会讲故事,但好的故事都不光光只是故事而已,伟大的故事都有支撑其整体的精神内核。现今,中国的学术界却在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一番查询过后,更坚定了我的决定,做实事求是的科研,不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使别人不理解,即使不能正常毕业,也不要为自己看不上的那个毕业证而精神上折腰。不知道国外的科研环境怎样,还是科学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阶段,人们很难在科学上有重大突破,只能给前人的工作做做修修补补的工作,而社会其他各方,政府和企业却前所未有的重视起科学研究来,于是就有了打着科研的幌子混口饭吃的众多科研民工,或者说是paper民工。在这个最需要情怀的领域,科研工作者们却把情怀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用的东西,在众多的生活琐事和烦恼中,尘封在了心灵的最深处。如果说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成好人,那制度的设计者们,是不是可以开动下脑筋,好好理智思考一下科研方面的制度问题呢?
科研工作者们就这样在的苟且中虚耗着纳税人的钱财和自己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