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ill see it when I believe it。"
人们总是难以避免的用主观情感来看待眼前的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万世师表孔子曾经与几名弟子困于陈、蔡之间,前后已经有七天没有尝过白米饭的滋味,饥饿难耐.因此大家疲倦不堪,白天的时候都躺着休息,没有力气动弹,也已经没有力气觅食.后来颜回想办法从别人家那里讨回来一些大米煮饭.当米饭快熟时,孔子路过厨房,远远看见徒儿颜回竟用自己的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思考片刻,故意装作没有看见。
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起身,自然地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那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颜回急忙答道:“不可啊!老师,刚才我见到有灰尘掉到锅子里的饭中,就将它抓了出来,却想扔掉总不太好,所以我自己偷吃掉了。”孔子感叹反省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道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凭借内心的想法来做衡量事物,到头来也不一定可靠。”
可见,对于生活中的事情我们要多从不同的角度思索,不可主观断定。
这世上有人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而不轻易下判断做定论,不把"怎么可能?"挂在嘴边。
大家都知道“井底之蛙”的故事,可现实是这样的事还在不断发生着。
古语有云: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如同做学问,知识的有限——知识的无限——知识的本质。知识拓展了眼界,让我们看到了圈子之外的世界。
所以,“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的新大陆以及不可预知的女性时代。
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里面包含着理性之光,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背后是见识和格局。
世界很大,见得越多,才会更容易相信,更容易遇见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