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前的我大学毕业刚一年。那时的我,依然很爱文学,像大学总是爱读书爱交流一样我每天读诗听文,极尽力量伸展探求知识的触角;写些随笔亦或犀利的短评便是最大的乐事,那是一种由衷的热爱,不是别人的一句“才女”就能说透内心的喜悦的。天南海北的大学同学们一直鼓励我“要写下去,不然上天就收回恩赐我的天赋了。”每次我都是笑着回答“会的”,但是心底里却不由地生发一种莫名的酸楚。因为我已然感觉到随着行政工作的加重,随着周围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我成为了没有知己的局外人。我不知道我会坚持多久。果不其然,仅仅一年的时间,我从毕业后的那个每天听郦波讲诗、每两个月看一本书、激情澎湃给学生推荐书目到内心激动落泪的那个我堕落到了只有读书计划却再也无心翻书,只有在讲台上才会深深为语文而陶醉的驱壳。上课,成为了我最热爱的事,而我自己也在苦恼,难道我的生命的诗意只有讲台上的45分钟吗?
为期两天的培训,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感动。原来,有这么一批兢兢业业的老师;有这么一帮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老班儿兼语文老师;有这么一群在文字的世界里自在畅游且勇不孤单的的语文人。大家所讲的、所做的、所交流的、所探讨的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而且也正在努力生成的语文大课堂啊!所以,每位老师的发言我都用心地倾听、记录、拍照,即使大脑已经激动到爆炸,回到学校以后,我立马把老师们的做法、我的感受以及我的转变思路讲给了我两个班学生,他们睁大眼睛,惊喜不已。所以,当下就给学生布置了微写作,并有了一些初步的小成果,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还需要一定的批阅修改时间,后续展示给大家,我今天主要说的是名著阅读。这几天,我一直在回顾,在总结,我想我也一定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入大团队,做一名灵魂自由的语文人。
于是,根据史丽芬老师、张永刚老师、和淑琴老师和段婷老师的阅读教学,我制定出了切合我们学校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步,导。同学们读完序言之后,写出自己的阅读期待。
第二步,读。
1.每天阅读一个小故事,15分钟左右,阅读快慢节奏自己把握,切不可走马观花,要边阅读边思考。
2.阅读时,拿笔,在书上做圈点勾画。精彩文句、段用红比笔波浪线勾画加批注;富有哲理、启发或感悟的句子,用红笔横线勾画加批注;有困惑的地方用铅笔以问号加文字提问的方式批注;对于关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等非常有感触的地方,随手用黑笔写下自己的评论。之所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是方便同学们辨别笔记的类型用以完成后续读书卡片中的任务。疑问处用铅笔批注是便于在问题得到解决后,进行二次笔记,即擦除问号,并附上解决此问题的头脑思考历程,或对此问题的看法见解。
第三步,检查。
1.每日检验,以读书卡片的形式做积累和汇报。具体表格就每一个故事的特色教师自行设计。
2.每周检验,因为每一篇目大致有4到6篇,而此时学生对整一篇章认识较为系统,所以每周可以写心得体会,内容既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的评价,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启发等。
每周可穿插一些小活动,便于同学们交流讨论,如选起作文课的一节,让同学们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上台讲解故事,当然形式也可不限,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否则每天不是读就是写,可能会使得名著阅读很难坚持下去。第二是便于同学们沟通思想,深入对名著的理解。第三,便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为之后的交流会打实基础。
3.读完整本书后,展开读书交流会。之所以用这一形式,是因为观看了史丽芬老师《水浒传》的课堂实录,对这一形式中学生头脑风暴式的见解颇为震撼,而且学生们越是到了阅读后期,越是有可表达的内容,这一形式更为直接活泼,当然交流会要求老师把握好题目。同时也可以办手抄报,这一形式便于展示。如果同学们通过每周思维导图的绘制提升了能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锻炼锻炼学生对整本书目框架的驾驭能力以及多元评析鉴赏能力。
第四,常规工作,每位同学每天在阅读推进表上签到,小组长检查督促,如有未完成要告知老师。
当然,我一定以身作则。每天要为同学们设计读书卡片是压力,但是吸引我的却是斯诺的虽一大串形容词却一点都不觉得冗杂的语言,他在世人、国民党人、自我的三重视角中来回切换,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红色中国。以前,我很害怕上历史课,因为我记不清时间轴,也不爱看枪林弹雨的谍战剧,看过的相关纪录片也很快就忘记了,但始终对这段历史抱有敬畏之心、探求之心。感谢文学,让我有机会通过文字触摸那段历史;感谢这次交流会,让我有动力翻开这本作品(不然我恐怕又要被这个名字和题材吓到了);感谢自己,依然热爱文学,憧憬自由!感谢所有美好的遇见与相逢。未来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