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行思】古代诗歌教学浅思

                        风光不与四时同

                                    ——古代诗歌教学浅思

        在我国绮丽而厚重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诗歌。“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何其芳语)也就是说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我国古代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我国的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它的体裁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所谓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 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其中曹操所作的《观沧海》便是其中的经典。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8句(超过8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绝句为4句。 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除排律外,句数都有限定。结构整齐、讲究押韵、规定平仄是近体诗的最大特点。

【古代诗歌特点】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有着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

        1.抒情言志。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就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尚书•尧典》中舜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言为心声,诗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强烈感情和人生志趣的,它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体现了屈原矢志不移的执著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杜甫的宽广胸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的闲适与淡泊。读诗,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2.想象奇特。黑格尔说:“ 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 ”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古代诗人创作诗歌,将想象与联想结合起来,使诗歌更富意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此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奇特的想象,虚实结合,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以 “ 愁 ” 为例来说,古代诗人为了使 “ 愁 ” 形象可感,通过想象与联想,写出了不少佳句。李煜时而将愁想象成一团乱麻,说它 “ 剪不断,理还乱 ” ;时而又将愁想象成江水,说它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清照笔下的愁不但有形,而且还有了重量,“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就是例证。李白的愁有时与流水偕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有时又与白发相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们用想象和联想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可见,大大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3.意境隽永。诗的意境,是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往往是依托意象来创造的。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创造的物和景(意象与意境),和生活的原貌并不完全相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色彩的景和物,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凝结,也是诗人气质和个性的流露。而且,写景即为抒情,景与情不可分割,往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妙合无垠,达到意境悠远的效果。

        4.精炼含蓄。诗歌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符号系统,它不但含有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理性意蕴,更含有情感的美韵。我国古代诗歌最擅长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因为古人作诗最讲究炼字,讲究“秀”和“隐”。他们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清代褚人获《坚瓠集》载: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东坡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小妹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吟诵着,不禁托掌称妙。 因为“扶”字和“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用“失”比“映”和“隐”又好在哪里呢?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达到“言虽有尽”而“意却无穷”的效果。

        5.音乐美感。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先是配乐歌唱的,其音乐美更体现在它的语言上。语言具有声律美的规律,无疑会增加诗的美。其中绝句和律诗的格律大致相同,即字数一定,句数一定,平仄有固定格式,一般原则上要押韵,诗歌就是这样利用这种语言因素,从各个方面入手,讲究句式整齐或变化,讲究节奏和对仗,讲究平仄和押韵,从而形成一种节奏和韵律美。

【教学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课标内容,结合古代诗歌特点和教学实际,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1.诗人与作品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要想读懂抒写着诗人心灵的诗歌,就要了解他们曾经的过往,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知“人”而论“诗”。“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诗人的人生经历会对其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了解诗人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一般来说,不同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常风格迥异,好比李白想象奇特,清照委婉秀丽。这里我们重点要注意的是同一人物不同时期或不同心境下的作品。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他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抑郁而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苏轼写这首词时,王弗已去世十年了。十年来,苏轼历尽奔波。先是与王安石不和,受尽排挤。后又在密州任职时遭遇灾荒,忙于处理政务。某种程度上,苏轼无暇思念,但更多的是,苏轼不能承受思念之苦,不敢去触及思念的弦。故而不思量,却仍然难忘。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虚实结合,体现了对亡妻的思念,加深了全词的悲伤基调。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但具体时间(熙宁八年冬)与词人心境与《江城子•记梦》完全不同。宗熙宁八年,东坡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外任,时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开启了苏轼词作的豪迈之风。同为《江城子》,因苏轼当时情感体验不同,词风也截然不同。就像奢靡的宫廷生活会让李煜有“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这样的闲情,而痛苦的阶下囚生活又使他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悲叹。知道了李白42岁才得入京诏书,就会懂得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知道了他于流放途中遇赦,才能体会到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的喜悦心情。可见,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深入理解。

          2.想象与补白

        为什么要补白呢?因为留白是古代诗歌创造的一大特点。留白是什么?它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也是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极高境界。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的空灵韵味,让欣赏者信马由缰地驰骋在想象空间,把自己的感受融入画卷。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绘画极其相似。要完整地鉴赏诗歌,必须有补白的过程。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诗人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需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进行补写。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美感是目的,联想和想象是工具,而填补空白是手段。读者只有将写景、叙事、情感、意境方面的空白一一填补出来,运用想象,还原当时情景,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浅草才能没马蹄”已是骑马踏青了。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在想象中还原诗人游玩时的场景,我们不禁感受到了诗人的欣喜与赞叹。读诗,只有领会诗中的空白,让想象的翅膀在诗的空白处飞翔,才能理解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韵。当然,补白艺术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需要引起学生对诗作空白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持续探究欲望,否则留白永远是留白,诗歌的审美情趣便无从谈起。教师可以通过设疑营造浓郁气氛,让学生陷入沉思;可以通过音乐的参与,穿越时空界限,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通过画面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恍如诗人本身,激起补白的兴趣等等。

        3.意象与意境 

        悠远的意境常常依托于意象,所谓意象就是指诗人主体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作用下的有机融合。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其情调是和谐完美的。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句,并列着九个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把这九个物象一个个地叠加联缀起来,并不让人感到突兀。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首小令时,让人感觉到的并不是诗人在被动地照抄物象,而是诗人感情被物象渗透,物象直射出诗人的情感。这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交融,从而达到了一种物我同一、不分彼此的新的意境。

        4.诵读与审美

        苏东坡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 。诗歌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吟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蕴的最佳手段。所以,对于诗歌教学,诵读是应该贯穿始终的。教学种我们可以采取范读、个读、齐读、默读、吟唱、 朗读等名种各样的方法反复朗诵。每读一次,设置一个任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读出诗歌螺旋上升的层次感来,进而更加细腻地体会诗歌的含义和情感,进一步挖掘鉴赏诗歌的美。

        朗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读韵律。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二读意蕴。结合背景和注释,揣摩诗人的写作意图。三读感情,通过品读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读成诵,在背诵中反复体味,进行阅读积淀,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诗歌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悟。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以诵读为犁,以想象为翼,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侯会芳作于2018.3.26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348评论 6 49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122评论 2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6,936评论 0 34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27评论 1 28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467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785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31评论 3 40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696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41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483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25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291评论 4 32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892评论 3 31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4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77评论 1 26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2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492评论 2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