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华遗嘱库公布了一组令人意想不到的数据,2021年立遗嘱的人数中,00后增加了14.42%,90后增加了80%,已经步入中年的80后,人数是2017年的13倍。
很多网友说,看来现代年轻人的确很有钱,才会这么早去立遗嘱。
财富当然是一方面,但数据显示,除了财产之外,他们还留下很多给爱人、家人和朋友的留言。
比起一份遗产安排,他们更看重的,是能让自己和在乎的人多些安心,少些麻烦。
如今年轻人加班多,出差、旅行的外出更多,意外和明天真的说不好谁会先到。
所以提早想到死亡,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是他们自然流露的心思,是给未来生活的一颗定心丸,让他们能放下包袱,更轻松勇敢地面对人生。
不仅仅是这些走进中华遗嘱库的年轻人在思考死亡,随手翻看一本展现年轻人当下状态的书《about关于·啊!原来我是这样的自己!》,你会发现,每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年轻人,都在不经意间,勇敢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结局。
这是一本与11位新兴行业中的年轻人对话的书,他们都在人生十字路口有过选择和挣扎,但最终都生活在自己想要的人生路上。
每个人的话语间,都清晰描绘了自己人生终点的样子,不回避最终的消亡和失去,也就更想要珍惜现在的青春。
01 在人生规划里思考死亡,是一种幸福
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避谈生死,“死”这个字的确让人恐惧。
去年开始,我陆陆续续写了厚厚一本自己的生前整理笔记。
我想说,思考自己的死亡,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死”字上,还有很多更广泛的关于“死亡”的话题,会让人越思考越幸福。
就像这本书附赠的一本小册子,受全球年轻人喜欢的普鲁斯特问卷。
我们都会出于好玩,出于想更了解自己去做这份问卷,而结果就是,我们站在当下的时点,总结了自己或长或短的一生。
比如,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最喜欢的旅游是哪一次?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你最后悔的事、最伤痛的事是什么?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这些问题看似与生死无关,但人在自然长大、老去的过程中,因为生命的有限性,总有碰触这些问题的一天。
其实,你已经在不经意中,完成了整理自己人生的课题。
而穿插在轻松问题之中的另一些问题,仍然未见“死”字,却离死亡更近了一些。
比如,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很多答案都包含家人、爱人和爸妈。
如果你可以改变家庭的一件事,那会是什么?有人希望给爸妈买更好的医疗保险,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好的保险就买不了了,有人想让爸妈变年轻,或是让家庭成员都变得更健康。
如果你能选择的话,希望让什么重现?一个令人开心又伤感的回答是,看看年轻时候的爸妈。
看到了吗,这些问题,只字未提生死,我们却都是在“生命是有限的”这个假设中寻找答案。
而从各种回答中能看出,“你爱的人”才是我们最在乎的。
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临终者的一大遗憾,是一生中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工作,没能更好地陪伴家人。
年轻人,当我们一心往前冲的时候,或许会偏离了真正想去的方向,记得随时拿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提醒自己,不要离自己最在乎的人太远了。
其实不需要真正失去了才懂珍惜,在有些注定的失去发生之前,比如我们的死亡,比如亲人的离开,就好好珍藏你们已经拥有的,规划你们将要经历的,就是当下的幸福。
02 畅想退休是让人生终点尽情灿烂
你知道吗,除了更年期综合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出现了退休综合症。
他们年轻时忙于完善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没来得及在退休前,好好规划自己人生最后的这一程。
而现代年轻人,在充满活力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退休愿景,无论到时他们能不能实现,此刻,他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奔向那里。
他们认为退休并不等于不工作。
一个98年做设计的小哥哥觉得自己随时能退休,却又不向往退休。
有事情做,也有玩的时间,这种状态自己很满意,不想把工作和退休划分得那么明确,最多就是把工作的时间再减少。
一个90后热心公益的小伙子,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自闭症孩子开一所学校,建一个以自闭症家庭为主的社区,有医院、幼儿园、养老院、自救中心、商场等等一体化的配套设施。
实现这个目标后,就去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退休梦想,到乡下去种地,过桃花源生活,安安静静地享受余生。
当人生有了方向,退休也不再是停止,而是梦想实现后的满足和奖励。
在这个容貌焦虑、年纪焦虑的时代,有人想永远活成宝宝,却也有人期待老去,然后大干一场。
一个85后的姑娘,自己创业做书展,她向往的退休生活就很特别。
她期待现在的自己走进公园,在长椅上看书,春天这么短,在公园里享受春天的不应该只有老人。
她希望在自己身体好的时候,像老年人一样好好享受生活,到了四五十岁,等大家都不拼搏了,再杀回去好好工作。
这是一种新奇的老年生活,反转人生,的确很诱人。
每个年轻人畅想的退休,都不再是被动地停止工作,和如何打发无聊的晚年生活,而是设想着如何给自己一个更灿烂的人生结局。
心理学毕生发展观就认为,老年不仅仅是一个全是失去的时期,他们有那么多经历和经验,身份也从社会和家庭中回归到自己身上,早早设计自己的退休生活,必定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精彩。
03 思考人生是实现死而无憾
一个接近30岁的男人,要不要转换职业,从零开始?
本书的主编,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设计院,几年的工作中得了不少奖。
随后,他问了自己一连串拷问灵魂的问题:
“如果我继续在这家设计院工作,可以收到最好的结果是什么?”他的答案是做到院长。然后再问“院长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留在这里继续工作,是这份工作带来的能力提升,还是这份工作创造的价值反馈?这里是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吗?”
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他离开了设计院。
我想,如果他能活到300岁、3000岁,那么30岁的他,可能更想思考要什么玩具。
尽管人类平均年龄已经接近百岁,可30岁还是走完了所有时间的三分之一。
生命的有限性,让我们的思考变得谨慎而珍贵,好像怎么都绕不开“如何能带着更少的遗憾死去”。
这就是这代年轻人更勇敢的地方,敢于直面终点。
而比勇敢更可贵的,是一个人的清醒。
如今很多年轻人思考成功,不再看重权利和金钱,他们不想什么都得到了,却失去了生活的本质,丢掉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最终还是以遗憾收场。
一个98年的大男孩这样理解成功:“成为普通人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他一直认为,想做成功的人是简单的,想做普通人才是难的,不如一开始就去欣赏生活中点滴的快乐。
快乐不是成功给你的,而是生活中最朴素的东西,比如吃一个2块5毛钱的馒头,有自己喜欢的人。
纪晓岚与和珅之间有一个搞笑的片段,纪晓岚挖苦和珅拼命想守住那么多钱,到了还不是躺在两块门板上咽气。
有本事抓住快乐和幸福,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是离“死而无憾”最近的人。
当年轻人都在期待把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留到自己婚礼上的时候,一个对音乐狂热的90后音乐剧演员,认真思考了一下自己葬礼上的曲子。
他说:“葬礼上不放歌了吧,请大家让我安静一会儿。”
这个回答挺让我意外,但转瞬间又替他感到欣慰。
爱他的人都知道他热爱音乐,可谁会知道他想在无声的世界里和大家告别呢?
他把自己想做的最后一件事,在20几岁就安排好了,不然,被自己一生挚爱的音乐吵死,将成为他最大的遗憾吧……
写在最后
看完整本书,真的不禁感叹,现代年轻人活得那么自在、自我,他们甚至比父辈们还要努力,却绝不会丢掉自己,他们清晰、勇敢得面对生活,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规划好了自己人生的结局。
看完他们的人生,真的也很想马上审视自己的人生。
不过在所有对话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年轻作家畅想的死亡方式:
“身边的人有准备,我没有什么准备,看着看着电视就死了,感觉还不错。”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离开,不是发生在医院,就是在意外的场景。
能在自己的家里,一瞬间告别人世,没有痛苦,而家人却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你细细品味这个画面,真是让人羡慕死亡方式。
我们拼尽一生,这才是最圆满的人生结局吧!
死亡从来不是专属于老年人的事物,希望我们都能在年纪尚轻的时候:
不那么伤感地反思过往,
不那么苛责、强求地规划未来,
也能在不经意间,拿一些时间,思考遗憾、退休、葬礼这些关于失去和消亡的小细节……
这之后,你会发现生出了更多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