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四句是王阳明晚年的时候对自己一生思想的凝炼性总结
我也觉得这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思想的重点总结,可以说是整个王明阳心学的一个根本
这四句话有很多人都有过争论,争论的原因就是不能真正明确定这四句话的根本意思。其实王阳明在天泉论道的时候说的很清楚了,这四句同时出现是因为有些人的天赋是很高的,有些人的天赋是不怎么高的,这两种不同的人需要根据不同的方法去教导
如果是天赋很高的人,只需要告诉他本体,也就是说告诉他们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性质以及有善有恶是意之动,他就能想到世间的一切根本,面对外界只要根据这个去思考,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一切都应该是合乎道德的,合乎良知的
如果是天赋不高的人,那么就得需要让他们从认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就得从这一简单且直截了当的教育方法去操作,否则他们是不可能直接明白那个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到底是怎么个内涵
其实啊,那第一句就是讲的天理,也是良知,也是至善,也是道……一般人是不容易,直接完整理解到它的意思,所以在之后又跟你说了有善有恶意之动,也就是说从本体降到了局部的用,也可以说从无私大公降低到了立场来说啦,你也可以理解为他把道与术的不同说明白了!
规律一旦演化出万物,那就是在万物之上表达它自己的一部分,万事万物各自所拥的天理只是天理的一部分,不是心之本体的全部,所以说万事万物对于天理来说都是有私欲的,都是残缺的天理,所以都需要用功夫去扫除恶,让良知光明,让一切和谐!!
因为我们人也是万事万物中的一个品类,所以人也是残缺的,也是不完美的,所以说我们只要一动了意念,里面就会有善恶出现!
也就是说你只要不能达到至善,那么你就会有好恶观念,因为你本身不完美,你就会有私欲,有私欲就会有好恶!只不过是每个事事物物的私欲深浅以及方面不同罢了,有的很接近本体的无善无恶的天理,有的离无善无恶的天理很远!
当然了,离天理远近不代表成就的快慢,毕竟天理赋予事物的天性成分并不相同!
介于此,我们才需要致良知,才会把“良”字加在知前,才需要知道什么是良知,以及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的成分是什么,然后我们根据这些去践行
在我看来,前两句直接描述了本用的关系以及本用的特点,后两句直接是知行。前两句就是那种高悟性的人,可以直接悟到一切的天理,后两句是对于悟性不高的人去渐渐修行用的,也是几乎我们所有的人最需要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达到了悟到前两句的基础。
这有点像禅宗的顿悟与渐修的区别,也就是说啊,这四句话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可以达到致良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