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帮出品,必是精品
场景 | 这不是个新词,可你懂吗?
昨天看到互联网大佬谈场景的微信文章,好巧,从去年起,我就一直在想这个词,上周还和一个群友在聊“场景”这个词,好像还有点预言家的感觉(此处可以拍砖)。
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原因是从看电影而引起的想法。一直以来很想搞明白,电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导演到底是如何把一个个ACTION变成一个我们大家看了都能有所感触的呢?后来还去看了场话剧,也更想明白这个和电影又有什么差别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矫情,官方用语是认真,于是我就开始琢磨。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从本质上来进行逻辑推理,电影无非就是一个一个场景嘛,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想明白了(其实这算什么呀),记得初中的时候很喜欢看《收获》和其他的文学杂志,当时里面就有很多电影剧本,其实剧本不就是一个个场景吗?
通过场景(即时间、地点、人物、行为、语言、结果)来渲染整个主题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要么表达人物性格,要么表达事情的逻辑环节,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环节形成主创人员最终想达到的那个结果,要么让你落泪,要么让你开心,要么让你震撼,要么让你感怀,要么让你激动,这就是电影的巨大文化影响力和心理影响力。最终形成影响力和传播力,让更多的观众进场看电影。
最近看了一个电影《狂怒》,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场景就是坦克内,坦克外,后方,前方,城市,居家,杀人,被围困。呵呵,展现的可是一个赤裸裸消灭人性的大场面。看完后,你又会觉得,战争是那么的残酷,无论如何,都要让它远离我们这个世界。
(场外音)Ok,赶紧回来,别跑题。
我们再说工作与场景的关系。
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就是一个个工作场景的时间轴的移动,哈哈,肯定看过《超体》吧。你,接到一个任务,如何达成,就必须你有一个个场景的过程,最终去达到任务的目标。我记得以前学ISO9000的时候,有一个定义一直记忆很深刻,就是任何工作就是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当中操作的那个部分就是你个人处理过程的一个黑匣子。
入口可能是信息(口头的或书面的),可能是一个物件,或者是钱。那么出口也可能是一个报表,或者是一篇文字,或者是一个行为的结果,或者是一幕需要展现的场景,或者是你需要传递到下一个入口。
我们最关注的就是那个你自己处理的黑匣子,在这个黑匣子里,你可能通过计算,通过思考,通过学习,通过总结,思考出一个接一个的行为场景,让这件事情随着你的行为场景的变化,最终形成到那个出口所需要的东西。
所以你需要算数的能力,言语理解的能力(理解读到的和听到的内容,并明白授令者的要义),知觉能力(迅速而准确地通过视觉系统去看明白事物发生的变化),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前者代表你能够通过所要的结果来确定你如何解决问题的一个个逻辑的步骤,后者指的是你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一步步演绎出所需要的结果;当然还需要记忆力,你需要把你以前学习到的方法(通过书本、通过专人传授、通过做事的积累)释放出来,来加强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就是对空间的想象能力,能够模拟场景来验证你的思考是否符合现实的逻辑。(以上来自我对组织行为学学习的结果)
这个黑匣子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他代表着你的学习能力,所谓学习能力不是一个静态的动作,而是一个闭环的过程并且循环往复。而场景的另外一个概念,我理解为模块化,编过软件的人都知道,整个软件编写的过程,是一个从需求变化成拓扑图,然后分解为不同的模块,然后每个程序员根据特定模块进行程序编写,最终通过总的逻辑路线来形成一个软件产品。模块是可以固定的,稳定的,而整个串起来的逻辑主线是可以变化的。最早做OA系统就因为无法变化逻辑主线,显得很死板,后期有了新技术以后,当逻辑主线可以自定义时,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那么,工作如此,编软件如此,写文章其实也如此。文章的每个模块也是可以稳定的,来表达一个角度、一层含义,它放在文章的那个部分是由总的主题要求来实现的,所以最后的总编辑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文章的主题、高度、以及对外部事物的描写深度。
因而,从场景这个词延伸出来,其实就回到另外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效率的工作是如何实现的?"如果你明白了我前面讲的场景和模块的道理,就能理解高效率其实是这样一个工作的范式:就是从大局、从全面,从超前的思考维度,去把日常想到的内容随时固化成一个模块,形成一定的文字或者脑海中深深的印象,同时不断地结合公司发展的热点和上级领导不断关注的重点,从总体和大局观上去提高自己,并且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在领导有新的、变化的要求时,不断地组合新的逻辑思路,把已有的经过思考的内容和行为测试,我们称之为模块(也可以认为是场景)做有机的调整,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来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了上级领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好,那我们再转个弯来谈谈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关具体的模式我没有能力做一个很好的展开,只想从客户的角度来做一些思考。
作为一个用户,他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如何和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一个触点,而这个触点就是一个场景,而作为商业模式的设计者你如何去设计这样一个场景,犹如电影,犹如戏剧,让用户能够进入到你这个场景来进行触摸。生活中的每天,每个地点,都有很多场景,但很有可能你走过了却从不关注,或者你习以为常了不再关注,或者你审美疲劳了也不愿再关注。
而此时有这么一个场景让你产生共鸣,产生共识,产生进入的欲望,那设计者就成功了。这个场景按照现在的时代,它必然是多模块化的,因为社会的人由于家庭、知识、圈层、经验、工作等造成的不同的认知程度和意识,从而形成不同的触动感,那么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者在你开始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好你想要感动的人和感动的场景,抢夺入口就是在抢夺场景,场景具有保鲜度,已经有类似的出来过了,再来一个同样的就没有了吸引力。
光有一个入口的场景够吗?当然不够,因为知识,因为信息,用户随时随地会用脚来投票。场景一致,首选的一定是第一个出来;场景一直,首选的一定是那个容易进入的。而能否维持用户不动脚,那你就要不断地变化场景,并且场景地变化要能够引入更多的共鸣和共识,让用户觉得价值,而这种价值首先必然是使用价值,然后才是价值获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否则无法延续。
(上图为学习创新业务模式的一块画布,纯属好玩)
互联网的入口,我们都选择了免费的场景,我们都选择了人性薄弱的贪欲的场景,那往下怎么走呢?一定是随着发展,人性开始由黑洗白,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从物质转向精神。于是高大上并且发展长久的企业一定是那些具有社会使命感的企业,那么互联网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感在哪体现呢?
突然,脑海中蹦出一句话,不要把别人当成笨蛋,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是笨蛋。我们在互联网的第一波中体现更多的是实验者的先行性,而后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先进来的人有了一种所谓的文化优越感,而后当互联网成为一种常态,此时,人们需要的是什么物质,什么精神需要呢?
当电子产品和一般的百货商品成为网购的常规主流,我们的房子呢?一定还会高高在上?一定还会需要人海战术?一定还需要售楼处?这个购买的场景如何设计呢?如何在场景中实现用户的满足感呢?同时满足开发商的价值度呢?
我想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留给很多像励拓行销这样的先行者去思考?
本篇文字是一个意识流的阐述,没有有意的去梳理一个严密的逻辑,这也是我懒的一个表现。所以只是从”场景“这个名词解释的角度去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因为实践出真知,光靠想是想不出结果的。
回到标题,让我们开创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大场景吧。(大家还记得以前姚明在休斯顿时候的广告语吗?)
2014.12.13 于大悲咒的乐曲中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