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是期末复习阶段,复习、考试、改卷、讲题,真是,老师比学生更努力,这一周忙得像个不停转的小陀螺,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这两天又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可想而知,琐事很多,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少,也没有做太多的有意义的事,但也有收获:第一,用心陪伴了孩子两天,挺幸福的,因为工作期间太忙,早出晚归的,没能好好陪她,趁着周末补了过来;第二,忙里偷闲地来看书,挺满足的,这两天趁着孩子睡觉了就看书,每日看书的时间虽短,却像是忙碌中的一个温馨小站,让我能歇一歇,补充一下精神能量。
这两天,认真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红楼春趣》,这是《红楼梦》的名著导读课。《红楼梦》距离今天的我们较为遥远,且书中人物关系复杂,篇幅长,多少成年人都望而却步,怎么能通过一节课,让学生走进经典名著《红楼梦》呢?王崧舟老师给出了答案。
一、立足课本,教会方法
怎么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王老师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关注课本中的注释,学生根据注释,提取到了四条重要信息:一是作者曹雪芹;二是本篇课文选自《红楼梦》;三是选自第七十回;四是本文的题目由编者所加。随后,王老师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将“曹雪芹”和“红楼梦”写在课文题目的下方,看似寻常,但却用心,这是王老师这节课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第一颗种子,学生无意识中就记住了曹雪芹的《红楼梦》。
接下来,王老师围绕“古典名著该怎么读呢”这一问题引出了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并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古典名著导读的四种阅读策略:第一,联系课文,猜测意思;第二,难解语句,暂且放过;第三,借助资料,扩大了解;第四,结合影视,加深理解。以《红楼梦》经典名著来看,对于里边的难词新词陌生词,王老师带领学生运用以上方法逐一攻破。读“掉风筝”,猜测词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猜测“忌讳”等词的含义;读“取风筝”,放过难词,王老师告诉孩子们《红楼梦》中的一些难词可以暂且放过,不要死抠,但也不是放任不管,只要大致知道这些词和什么相关就够了。比如文中的“高墩”“籰子”等词,学生在阅读时知道这与放风筝有关即可。每次在遇到这些难词时,王老师不是直接说出运用什么方法,总是先问学生,“怎么办?”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实验锤炼中,孩子们最终准确地掌握了这四种策略。王老师给到的这些方法并不囿于运用在本堂课上,本书之中,他授学生以渔,教会了六年级学生读懂经典名著的最好、最简单的方法。
二、聚焦人物,掌握精髓
读中国古典名著,光梳理难词新词陌生词是不够的,光梳理他的故事情节,写作顺序也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物形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写宝玉的语句”“宝玉的这些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写下自己的批注”,要求具体明了且层层递进,在王老师的引导下,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面前渐渐饱满起来了。通过品读有关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学生了解宝玉的人物形象。“善良”、“平和”、“单纯”、“率直”、“怜香惜玉”……学生总结了如此之多,王老师又带领孩子们顺着“怜香惜玉”想开去,学生渐渐明白了《红楼梦》的写作目的之一便是“为女儿立传”。王老师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随后,王老师出示一段资料,向学生渗透版本意识,一个是“脂本”,一个是“程本”,然后带领学生聚焦另一人物形象——林黛玉,抓住一个词“不忍”,去感悟黛玉的多愁善感,带着学生细致品读,学生在后来的课文品读中,了解到宝玉和黛玉,是天生一对的知己,这是本书的一条线索,这样一对知面、知志、知心的知己,多好啊!可惜,黛玉死了……在此,学生深刻感悟到了《红楼梦》的又一精髓“叹知己无缘”,整堂课,学生沉浸其中,走进了宝玉,走进了黛玉,可课文却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学生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期待,对诗意的人生产生向往,更激起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三、结合影视,拓展资料
王老师认为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他读书有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的“三观”,因而手不释卷,博览群书。书垫起他脚下的高度,为他源源不断的赋能。对于《红楼梦》这本书王老师成竹在胸,纷繁的情节及书中大小人物信手拈来,不同版本的差异更是烂熟于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于《红楼梦》“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课堂上随时为学生拓展补充,相关资料、影视资源等,学生在学习名著导读课亦是兴趣盎然。此外,王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把自己定位为课程的开发者,体现了其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不仅要深入研读课文内容,积累深厚的语文素养,更要大胆地尝试,大胆地开创,大胆地革新。
整堂课,王老师把那些枯燥的文字变成灵动的精灵,每一个解读都充满了深度和温度,让学生不再惧怕中国古典名著。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对《红楼春趣》这篇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红楼梦》整本书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课堂最后学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疑惑:为什么黛玉死了?为什么他们最后要分开?黛玉死了宝玉要和谁一起?他们已然深陷《红楼梦》……
王老师说,我也很失望啊,但是,这就是《红楼梦》,你们的问题是很多人读后的问题。如果,你真想解决,那么,方法只有一个。拜托!恳请!最好!恳请!一定!读一读脂本《红楼梦》。
王老师还说,“红楼”不只是“春趣”,他的课堂上更多的不是体现放风筝的趣,名著的趣,而是处处渗透《红楼梦》之精髓。可见,王老师既是教学生读从《红楼梦》中节选的《红楼春趣》,更是指导学生阅读整部《红楼梦》。在这节课,孩子们距离《红楼梦》更近了一步并已经开始将《红楼梦》的种子深植于心,对进一步阅读整本书充满了期待,这是非常成功的。
因了王老师的这节《红楼春趣》,我也爱上了《红楼梦》,因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也知道该怎么在孩子的心底植一颗读经典名著的种子。
王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艺术珍品,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再三回味。这本书只收录了他的经典十课,但作为读者,并不满足于此,之后有机会可能会看他的其他课堂实录,追随语文新境界。
(王卫芳语文工作室|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