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下课,我一边顺着汹涌的人流走向园区,一边跟母亲讲电话。深夜十点的长沙依然充满活力,路旁人声喧闹,灯光格外刺目。母亲的语调愉快而兴奋,而我也努力让自己听起来足够开心。母亲操劳半世,常常忧恼,我只希望尽力让她多一点快乐。
走进宿舍园区,四周渐渐安静。我随口问:“爸怎么样?”她立马答道:“让你爸爸跟你说两句!”几秒钟以后,传来了父亲厚重低沉的声音。
我愣了一下。
好久没听见他的声音了。
开口之前,我其实不知道自己会对他说什么。我以为我会向他倾诉我的苦闷,和他分享我的快乐,向他问询我的困惑,而他会和我一起讨论,然后天马行空地谈上两个小时——就像我们曾经无数次做过的那样。可是,我们没有。他只简简单单地问我“过得怎么样,还适应吗?”,而我用万能的“还好”搪塞而过。
我第一次意识到,他其实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
回到寝室,翻开日记。柔和的灯光下,不禁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我想起儿时他对我的支持和保护,想起我们一起看过的南湖的秋风和春雨,想起六一儿童节那天他把正在写作业的我“骗”出去爬山,想起每天晚上的羽毛球和篮球,想起他给我的无数次的鼓励和安慰,嘱咐与叮咛。小时候不懂事,总是很怕接受别人的好意,只要不是十万火急的需要,从来不好意思向父母张口。可是他竟然会先斩后奏。有一次随口抱怨“一双不进水的鞋子都没有”,过了几个星期,他自作主张给我买了一双我想都不会想的,很好的登山鞋,然后在我懵懵的被推着试鞋子的时候轻飘飘地来一句“下雨的时候可以穿”。那时候感觉,他对我的了解比我对自己还多。
现在回想起来,我才发现,很少有父母愿意这样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这需要很多的沟通,很多的耐心。更何况,曾经的我那么敏感,那么焦虑。很难想象为了走进我的内心,同样不善言谈的他费了多少心力,很难想象没有他,我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就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去爱而不是恨,不会去宽容和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也不会相信温和与尊重真的比愤怒和斥责更加有力。
也许,在别人眼里,他只是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但那又有什么关系!至少,他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