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连续加班一周做方案,却被领导吐槽方案不够完美,Just so so,你会是什么感受?
前几天,表妹留言说她最近特别郁闷:部门经理批评了她和另一个同事策划方案做的不够细致,影响了活动进度。
我安慰她:你在组织活动方面一直不错呀,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这次受批评,证明工作还没到位,下次总结经验教训,一定可以再次获得经理的好评。
她又说领导这次一定对她有很深的成见,而且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感觉自己特别失败。
事实上,表妹一直属于典型的悲观派,容易被消极情绪左右,总是忧心忡忡。
我只能转换思路:和你一起受批评的同事有什么反应?
表妹说:她没心没肺,觉得这都不算事,估计已经把这事给忘了。
我说:其实你应该跟同事学习下,做个乐观派。不管发会什么事情,尽量调节自己的认知来掌控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才能越来越成功。如果总沉浸在消极情绪中,人会越来越失意。
表妹表示自己要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
其实这反映了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即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直接原因。
简单来说:
A指诱发事件。
B是指这一诱发事件下的解释、看法、评价。
C指事情产生的后果,特定情境下,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我们通常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会引起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然而,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说同样是面试失败,有的人觉得无所谓,下次还有更好的机会;有的人会郁郁寡欢,整日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觉得自己再没有任何价值存在,无法获得好公司的垂青。
为什么呢?因为两个人采用了不同的认知方式B,所以最后产生的情绪反应也不一样。
这也就说明了我们眼中的事物是明快的还是低沉的,不在于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的,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认知方式去看待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过分追求完美,太过绝对化,思维不够理性,容易以偏概全,甚至是对自己太过苛刻。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做到积极地改变自己的认知,掌管情绪,掌控人生。
你有没有认知方式影响情绪和行为后果的经历吗?欢迎在下方留言板留下你的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