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吴冠中说:“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很多”。
的确,我们的教育更看重应试和实用主义。很多家长会觉得艺术无用,远不如学数学、学科学对孩子的帮助更大。
“一代人的审美缺失,影响的将是下一代人”。如果我们不重视孩子的艺术启蒙,那下一代也许还是面对奇奇怪怪的建筑、土味奇葩的宣传海报。
《艺术游戏力》便是一本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的书,它由韩国妈妈辛有美和法国妈妈多妮·本茨共同撰写。
韩国妈妈辛有美,是时尚品牌从业者,为了寻找“能与孩子共同分享的事业”到访法国,深入法国幼儿园和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慢慢感受法国艺术创意教育的秘密所在。
辛有美还和法国艺术教育家,法国儿童杂志《牛奶》形象设计师,法国创意教育品牌ZUT创始人——西多妮·本茨开启了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探讨如何用艺术让孩子去表达自我、肯定自我。
这本书会告诉我们,艺术对于孩子而言,只是游戏的一种;让孩子通过“五感”——声音、气味、光线、语言和触感,以艺术的思维方式去了解生活、世界和自己。
在《艺术游戏力》这本书中,你能从法国的艺术创意启蒙教育中,体会到艺术游戏蕴含的无限魅力——“画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你能从作者精心准备的“五感”小游戏和创意小手工中,学会和孩子共享一段弥足珍贵的亲子时光。不过要记得,“不评价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你还能从不同的法国家庭中,学会如何为孩子创造艺术游戏的空间和氛围——“只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在其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创意思路就好”。
01 艺术是孩子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方式
当孩子还不会使用文字,不能很好的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时候,绘画和手工是他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孩子通过绘画进步、领悟、成长。绘画的重要性不亚于日常活动,孩子通过它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性,丰富阅历、开阔眼界。”法国幼儿园的奥黛丽老师这样说。
女儿5岁多的时候,我发现她开始用“小漫画”去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今天和爸爸一起去参加亲子障碍赛,热身、出发、“翻山越岭”、冲过终点。
比如,今天有小朋友来家里玩,她一早开始期待、一起玩贴纸黏土、一起吃饭午睡、最后和小朋友再见。
我女儿在画完之后,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然后要求我们给每格画写上关键词,作为她的“日记”。有时,我会惊叹于她对细节的观察、或者对整个事件详细的描述。
她虽然画的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技巧;但画“小漫画”成了她自我表达的一种极好方式。同时通过画画,她也在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和讲故事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我想,这样的小朋友,以后她的语文应该不会差吧!
02 比起夸奖,更看重画里的思考和创意
《艺术游戏力》告诉我们“不要去评判孩子的作品,应该夸赞、鼓励孩子,给予他们继续创作的勇气”,但“称赞也不应太过度,不宜反复使用同样的字眼,并且不应说出孩子有绘画天赋或者绘画才能等评断性的话语”。
这点我感同身受。孩子画完画,兴匆匆的拿来给我看;如果不鼓励她,担心她会失去创作的热情;但如果一味的说“画得好,真漂亮”,又觉得她会骄傲。所以,不如换个表达方式,问问孩子,“这幅作品有没有表达出你全部的想法”或者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创意。
前段时间,女儿在家上画画的网课,我发现她每次画的都和老师的示范作品不太一样,有时差别很大。我就会告诉她,我觉得她画的很有意思,想知道为什么她会这样画。然后,女儿就开始讲述自己的创意。
比如,把小企鹅画成女孩子,穿粉色裙子,是因为这是一只由她自己变身而来的企鹅,她喜欢粉色裙子。
比如,她觉得老师画的鱼缸太孤单了,就把鱼缸放在了花园里,自己从窗户里观赏。
比如,她的小闹钟和老师的不一样,是因为小闹钟摔坏了手臂,在住院。
每次女儿讲述那些古灵精怪的创意,都充满了热情和满足感。正如书里写的,“在画画、做手工等美术活动中,孩子真正期待的不是做得好一类的夸奖,而是想要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03 找到专属于你们家庭的艺术互动模式
《艺术游戏力》里分享了6个法国家庭的日常艺术互动模式。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折纸、做手工,一起探索自然,一起做运动、玩音乐,一起让“家中何处不画室”。你会发现,其实这些“艺术”并不高深,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观察、感受、体会和表达。
“爸爸妈妈要相信自己,和孩子一起乐在其中吧”,因为“父母是孩子创意的最大助力”。
在我们家,会玩“你来画画我来猜”的游戏,不要担心画的不好,放飞你的想象力,把故事说“圆”了就行。
还会在等待上餐的时间,各自画一幅画,看看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现在,我女儿会很习惯在“无聊”的时候,用画画去“打发”她的时间。比如,我在一边工作,她自己玩了会儿玩具,觉得不好玩,就开始画画。她专注地画我的电脑、桌上的植物、蛋糕、水杯还有玩具。
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艺术互动模式,不仅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促进亲子关系;还能使孩子在父母不能陪伴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时间,专注于自己选择的“艺术游戏”中。
04 写在最后
艺术无用?当然不是!
我自己是6岁开始学习中国画的,也遇到过很多从小开始学习美术、音乐的小伙伴。我们都没有成为所谓的“大艺术家”,专门从事美术、音乐工作的也不多;但还是能从各自的身上看到从小接触艺术而留下的痕迹。比如我在大学选择了建筑设计专业,有人在做服装设计;还有人把他的这项艺术特长变成了一项副业,或者成为日常放松减压的一种方式。
《艺术游戏力》告诉我们:“学美术或者音乐的目的不该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大艺术家。艺术的本质是人自身无意识的表达,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
当孩子拥有了“艺术游戏力”,体会到表达和创作的乐趣,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就让我们跟着,韩国妈妈辛有美和法国妈妈西多妮·本茨开启了一场提升孩子“艺术游戏力”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