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1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在正文开始前,列举了一些精彩片段,这里摘录一二:
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他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是诊断,分析,看他问题到底在哪里。
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生绝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也不应该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过多的精力。
(我们大部分人会不会把问题生当作重点来处理呢?我应该是的。经常吃力不讨好。)
我们是在一个网里面做事,而不是在一条线上做事。人有线性思维的天生弱点,因为这样省脑筋。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教育失败案例,都包含了家长和教师的线性思维。比如,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应该改了。一旦孩子不改,或者重犯,家长和教师就大呼“不可思议”。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我就是这样想的啊!所以才会觉得怎么昨天才教你的,你都承认了错误,今天就又犯了!该教的都教了,怎么就是不会。这样的说法,也是很熟悉的。回想起来,我们自己的老师也是如此。)
第一章《总论》
一、什么是问题生?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注意,这里没有提到学习成绩。
问题生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学生差不多都有问题……
二、问题生有哪些类型?
1. 行为习惯型:赖——
* 症状:严重小说小动,有的爱接老师下茬,马马虎虎,磨磨蹭蹭,站没站样,坐没坐相,没有礼貌,不懂规矩,迟到早退,招三惹四,五分钟热气,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一般对老师并没有敌意,只是管不住自己。
* 注意:
- 耐心
- 把他们的毛病列出清单,然后选择一两个重点问题首先纠正。所谓重点问题,一个是对集体破坏性最大的,一个是他们改起来容易见效的。一般说来,不要把重点放在学习习惯的纠正上,因为这最难,容易失败,使学生失去信心。
- 如果打算采取谈话或惩罚措施,一定要事先打听一下他的家长和以前的教师,都给他讲过哪些道理,采取过哪些措施。
- 只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是不行的,要学会诊断其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能给家长“出招”。
2.厌学型:怠
* 注意:
- 过去的只是漏洞多,基础太差,有针对性地补功课;
- 智力类型特殊:听讲型学习者、阅读型、朗读型、表达型、动手型、交流型。其中听讲型最适应学校教学。而厌学型问题生几乎都不是这类学习者。换一种学习方式,他们可能会进步。
- 智商不高。教师不要死心眼,只要他们尽力就行了。也不要随便说什么“其实你挺聪明的,就是不努力”,因为生活中的小机灵与书本学习中的智力不是一回事。对这种问题生,帮他们找到一条适合未来走的路(非应试的人生之路)
- 学生灰心,鼓励;对抗家长,做家长工作。
- 绝不可以说“你学习成绩不好,可就没前途了”这样的话。你应该说:“你学习尽力就可以了,成绩好坏,学历高低,并不能决定一切。只要你有志气,你将来必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照样可以活得幸福。”
3.心理型:怪——
* 他办的事情对自己常常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当教师批评他的时候,他会一脸茫然,或者很坦然,把教师气得要发疯。
* 注意
- 减少周围同学对他们的歧视。
- 少干涉他们,可以给他们开辟“特区”。
- 变换方式与他们沟通。
- 总起来说,消极防守为好。因为教育这种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经验要求比较高,难度很大,弄不好会出事。可以请心理教师帮忙。
4.品德型:怪
- 搞清楚他们“坏”到了什么程度。
- 还有善良的一面,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 路子很野的,与他们和平共处,不要企图教育他们,因为你力不能及。如果他们惹出大事,按学校的规定处理就是了。
- 企图在班里拉帮结派。教师与他们的关系就像社会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了,你就不能再书生气十足了,你得讲点心计和兵法。
- 品德型问题生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他们做小班干部,否则他们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干坏事。
5.“好学生”型:骇
- 如果发现某些尖子生有勉为其难的情况,就不要再捧他们了,要逐渐给他们降温,让他们丢掉虚假的自我,接受真实的自我。
- 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因为这类学生的家长往往是极要脸面的,让他们接受孩子受挫折的事实。
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办法的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
教师的专业术语,是研究问题时不得不用的的语言,不是用来宣传的。千万不要贴标签。
三、教育问题生的上策、中策、下策
* 上策: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我主要是个教育者而不是管理者。
-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非常高,你必须设计出学生确实喜欢的课堂活动。我们的分数越来越依靠管理,而不是教学水平,此之谓“向管理要效益”。这就会使教师与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日益变成行政人员。
* 中策:个案诊疗
- 先稳住事态
- 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学生基本是明知故犯,为什么明知故犯才是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不搞“态度挂帅”,学生出了问题,即使他态度不好,也要先调查事实。
- 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 行动观察与心理测验双管齐下
-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 诊断前提出多种假设
- 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 确诊时,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 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 随时准备修正
* 下策:维持,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生对集体对教学的破坏作用,虽然不能改变他们,至少能稳住他们,寄希望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治疗,寄希望于未来生活对他们的教育。
- 稳住班级基本成员
- 妥协和让步
- 不要与问题生撕破脸
四、如何与问题生家长打交道
- 降低期望值
- 态度不轻视鄙夷
- 有些必须通知的事情,要告诉他们;需要配合,可以商量;指导他们。但是教师仍然必须把基点放在自己身上,自力更生。
五、问题生教育,怎么叫成功
帮轻度问题生和中度问题生变成一般学生,使他们能随大溜,以后出现问题用常规教育手段基本能够解决,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个人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实在的书。方法很具体,第二章是分具体问题提供策略,第三章是案例分析。就像第一章里说上中下策,这本书对自己的定义是中策,是像医学上的诊断指导用书一样,给我们提供一下方法。有多处提到小学基本没有出现或者到这么严重的问题,中学生多一些。也算是一种宽慰。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心态问题,或者太较真,或者情绪化。而书中提到的更多精力应该放在教学,而非管理,读来甚感无奈,不是么?教学甚至已经变成副业了,而日常琐事才是霸占了时间和精力的幕后boss。大概读这样的书,除了方法指引,非常重要的益处就在于心态的调整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从容和多元了。当然,历练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